創新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日前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時表示,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目標。值得一提的是,在他接下來表述的三項重點工作中,特別強調了創新驅動,稱“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活力”。
很顯然,無論是貨幣財政提供的整體動力還是產業政策帶來的局部傾斜,都是具體可見的政策措施。而把“創新”的概念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活力”和“驅動力”加以強調則意味深長。
李克強在強調創新驅動的時候首先指出了市場力量的重要性,與此同時才是政府在資金層面的支持。在他看來,創新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加強政府引導加強各方面資金投入,推進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產品創新,提高經濟的自主增長能力和創新驅動。
必須承認,無論是技術、管理還是產品,這“三個創新”在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并不是放在首位考慮的問題。
在以往巨大政策紅利和人口紅利的支撐下,在起點低、基數小的背景下,人們更關心的是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就連最粗放和持續性值得推敲的發展模式都能夠讓人們迸發罕見的熱情,創造出無法阻擋的巨大價值。
然而,一旦發展步入常軌,舊有“燃料”不足以支撐飛奔的車輛時,我們必須,也只能主動放緩腳步去尋找新的動力。
我們看到,以往提及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時候,政府更多考慮的是在既有產業格局中做一些加減法。而把創新提升到突出位置則意味著除了加減法之外,決策層在這個問題上有了更長遠的考慮。
我們認為,創新是在國際國內經濟環境日趨復雜背景下的主動選擇。
今天的中國經濟已和世界經濟高度融合,相互影響日益加深。然而,盡管當前中國經濟繼續保持了較快增長,總體態勢良好,但一些潛伏的危機和問題仍然存在并將不斷挑戰經濟的平穩健康運行。
在世界范圍內,人們對歐美為代表發達經濟體前景的憂慮揮之不去。而在國內,亦不乏對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過程中經濟增速下降的擔憂。與此同時,新一輪全球范圍內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也正在進行之中。中國是否把握住這個機會延續成功軌跡,保持適度增長并進一步提升人民福祉則是每個有責任感的人認真思考的問題。
正如李克強所言:中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在內外部經濟環境遭遇重大挑戰的情況下,僅憑對既有格局的調整將難以應對新的挑戰,唯有創新驅動才可能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
其次,我們認為創新驅動契合了當前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現狀。
中國既往的發展模式中,廉價勞動力的“無限”供應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隨著人口紅利因素的逐步消退,中國亟待提升勞動力整體素質,把人口眾多的特點轉化為人力優勢。
曾幾何時,“亞洲四小龍”實施的正是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而他們同時也積極投資工人教育,并為勞動力從農村向工業和城市轉移創造各種有利條件,讓普通勞動者在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同時有剩余收入投資自身或子女教育,從而提升了人力資本和社會創新能力。
對當下的中國而言,強大財政支持將使我們的勞動力升級過程更具優勢。
我們知道,產業升級與勞動力升級互為因果。創新需要人才,發展需要高素質勞動者。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其本質就是“高質量的增長”,而這一切的前提正是高質量的人才及其儲備體系,因此,“三個創新”本身既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亦應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方向。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