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的崛起勢必將打破美元的壟斷地位
至少40個國家的央行已經儲備了人民幣,更多的國家也正準備投身其中。這樣的趨勢不止發生在新興市場國家,就連發達國家也開始多樣化自己的儲備貨幣。前IMF官員、現任渣打銀行央行及主權財富基金負責人Jukka Pihlman稱,人民幣在可自由兌換之前就將成為事實上的國際儲備貨幣。
目前來說美元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儲備貨幣,據IMF數據,截止去年底美元在全球外儲中占比達33%,這個比重自2000年以來就一直在下降,當時全球55%的儲備貨幣是美元。
不過因各國央行的儲備貨幣配置調整受到外匯市場密切關注,所以很多央行都拒絕公布儲備貨幣的占比細節。但根據IMF的數據,新興市場國家外匯儲備中的“其他貨幣”部分占比自2003年來上升了400%,同期發達國際此項比重上升200%。這個“其他”貨幣中大部分可能就是指的人民幣。
人民幣受到各國央行追捧可能主要因為中國給與了外國央行及主權基金優惠條件,鼓勵它們投資人民幣資產。
比如外國央行通過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機制得到了更多人民幣投資的配額和更長的時間周期,南華早報稱,其中一些央行可以得到的配額是一般境外金融機構的10倍,并且更重要的不受政府的資本管控。
Pihlman稱,“央行及主權財富基金擁有特惠待遇,它們可以投資的方式是其他機構所不能擁有的,雖然表面上人民幣不能完全兌換,但事實上已經可以了。”
并且由于中國與各國的貿易聯系日漸緊密,各國央行也有意愿增持更多人民幣用于貿易。
然而,對于人民幣國際化持懷疑的人士指出,作為一種儲備貨幣,人民幣的流動性并不足夠,同時人們也會懷疑人民幣具備保值功能。
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數據顯示2013年12月人民幣占全球支付貨幣的市場份額達到1.12%,全球排名為第8位,而年初尚在第15位,而此較2012年1月時的第20位明顯進步。
國際清算銀行(BIS)銀行部主管Peter Zoellner上月表示,未來幾年美元在全球各大央行儲備貨幣中占比降幅可能多達10-15個百分點,中國人民幣的地位將繼續上升。
歐洲央行(ECB)執委會成員Yves Mersch早些時候表示,中國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動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最終有可能挑戰美元。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還說過,美元的支配性地位是導致國際金融和經濟危機的根源。
顯然人民幣地位的上升對解決這個問題也是很有幫助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