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期結匯亟須回歸保值本位
2月以來人民幣大幅貶值,長期受升值困擾的出口企業迎來了春天,但面對不斷攀升的結匯價格,眾多出口企業卻陷入躑躅,這在遠期結匯上表現得尤為明顯。以1年遠期結匯為例,2月初大量企業在6.10左右簽訂美元遠期結匯合約,但當前面對6.30左右的銀行報價,觀望氣氛卻較為濃郁。
表面上看,這似乎是“追漲殺跌”的心理作祟,畢竟在單邊升值預期被打破后,人民幣不排除繼續走軟的可能。但筆者認為,更深層原因可能是企業尚未走出單邊升值環境下形成的財務管理誤區。
一是對保證金的消極態度。出口企業與銀行簽訂遠期結匯合約時,一般需要繳納一筆保證金,部分銀行可能給予優質客戶免保證金的優惠政策,或者以扣減企業授信額度代替保證金。在遠期結匯合約到期履約之前,一旦美元即期匯率升至合約執行匯率之上,如執行匯率是6.30,即期匯率為6.40,此時客戶即出現賬面浮虧。盡管合約到期時美元匯率仍可能跌至6.30下方,但在企業浮虧狀態下,若企業預交的保證金不足以彌補浮虧,銀行一般會要求追加保證金。對于簽約時未繳納保證金的優質客戶,為確??蛻袈募s,銀行此時也很可能要求其繳納保證金。
對企業來說,追加保證金意味著當期的財務支出,可能對企業現金流造成一定負面影響。特別是2月以來人民幣的大幅貶值,使得眾多企業不得不面對大額的保證金支出壓力。為避免匯率不利波動導致追加保證金,眾多企業希望在美元的最高點,或美元明確進入下行通道后再簽訂新的遠期結匯合約,這就直接導致其在市場波動方向不甚明朗時持觀望態度。
在單邊升值環境下,由于客戶浮虧的概率較低,銀行對保證金的管理較為寬松,但在匯率雙邊波動加劇的背景下,銀行必然傾向于收緊保證金政策。但企業若為規避保證金支出而推遲結匯時間,很可能錯過較好的市場時機,犯“丟西瓜撿芝麻”的錯誤。
二是錯誤的績效考核標準。在人民幣單邊升值時期,絕大多數簽訂遠期結匯合約的企業因人民幣升值而獲利,遠期合約逐漸由套期保值手段被異化成了盈利工具。不少企業高管層在評價財務主管業績時,習慣于對合約到期時的即期匯率和執行匯率進行對比,若前者高于后者則財務主管必須對“錯誤的”簽約價格進行解釋,甚至影響績效考核,反之則看作財務收益予以嘉獎。 而事實上,遠期結匯的作用在于提前鎖定企業收益,規避匯率波動風險,一旦簽約,只要符合企業當時的成本要求,就不能再用合約到期時的即期匯率對這一財務決策進行事后評價,否則財務主管必然患得患失。在人民幣雙向波動幅度明顯增大的情況下,未來即期匯率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強,遠期結匯的“盈利功能”必然大幅弱化。若繼續延用錯誤考核標準,將導致財務主管要么在猶豫不決中錯失較好的簽約時機,要么干脆選擇即期交易,徹底放棄遠期合約提供的風險規避功能,而這可能將企業運營至于更大的風險之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