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民營銀行熱” 后需要的冷思考
近期首批五家民營銀行試點方案正式推出,將分別在天津、上海、浙江、廣東開展試點,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等在內的10家民營企業參與試點。允許設立民營銀行是我國金融改革深化的一項重大舉措。
長期以來,金融抑制禁錮了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扭曲了金融結構體系,由此又阻礙了社會產業融資關系的暢通。一方面,民間資本、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渠道不暢,另一方面,大量中小微企業貸款難問題長期無法解決,民間融資成為中小微企業融資的主渠道。這就使影子銀行大行其道,整個社會融資成本高企,也使民營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舉步維艱。從這個意義上講,民營銀行是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希望所在。當前,我國正堅定不移地推進金融改革開放,優化金融結構、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大力發展民營銀行是深化金融改革的必然選擇。
然而,對現有銀行而言,民營銀行的開禁無疑是競爭壓力的加碼。盡管當前大型商業銀行以及另外幾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幾乎壟斷了大型客戶,但在小微金融、私人銀行客戶方面與中小銀行卻是全面的同質化競爭,而且最近幾年包括四大行在內的所有銀行都在小微金融業務上展開了近乎白熱化的競爭。可以說,在中長期內大型商業銀行的地位不可動搖,但是如果其不在市場定位、業務模式、盈利模式上有長遠的規劃并占據特質化領先優勢,難保將來沒有后顧之憂。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有100多家民營企業排隊申請設立民營銀行,掀起了一股“民營銀行熱”。隨著試點方案的塵埃落定,民營銀行在發起設立的熱潮之后,著實需要更多冷思考。首先,民營銀行是否能在短期內爭取到良好的市場環境,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還需進一步觀察。其次,民營銀行本身規模較小、實力較弱,服務中小企業會帶來經營的不確定性,加之民營資本天然的逐利性,都會使其風險系數高于大型銀行。再次,若參與組建民營銀行的企業把轉型發展銀行業當作自身企業籌資的工具,那么民營銀行的前景未必樂觀。
目前有幾個關鍵點不容忽視:開放民營資本進入銀行體系或設立民營銀行,需要科學合理規劃、制定細則,在準入條件上仔細論證,包括發起人資格、發起設立方式、與關聯企業關系的劃斷、經營定位與經營發展規劃等,需要明確到位。另外,應從國家層面確立風險分擔與保障機制,如建立民營銀行存款保險機制、監管機制、市場退出機制等必要的組織、程序、執行保障功能體系,使民營銀行擁有基礎制度和執行制度護航,享有切實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氛圍。惟有這樣,民營銀行才能獲得真正的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