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職業股民滿倉3年虧5%
這里世界服裝鞋帽網的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A股價值派的悲情與執念:職業股民滿倉3年虧5%。
“3年翻倍是大概率事件。”
3年前,職業投資人唐朝信心滿滿。那時候,他留夠家庭3年開支,其他現金全部投入股市,并堅持紅利再投資原則。
今天,他的賬戶總值仍虧損近5%。無奈之下,唐朝只好將今年的分紅撤出來貼補家用。
“誰在乎基本面,誰就輸在起跑線。”去年A股市場上頗為盛行的一句話,言猶在耳。面對舞臺中央侃侃而談的趨勢派投資者,價值派投資者倍感失落。今年上半年又一次的“慘淡收成”,讓他們對有關業績的問題避之不及。
熊途漫漫,A股價值派陣營中,有人放棄,有人懷疑,但更多的是像唐朝這樣的堅守者。就算持續虧損的事實讓他們身心備受折磨,甚至恥于向外界說“自己是炒股的”,但心底依然相信,被錯殺的價值終有被市場重估的一天。
價值派們能做的,只有等待。
“我毫無指望地等著我的戈多,這種等待注定是漫長的,我在深似地獄的沒完沒了的夜里等待,生怕在哪個沒有星光的夜里就會迷失了方向,開始是等待,后來我發現等待成為習慣……”
《等待戈多》中的臺詞,卻像是在訴說他們的心聲。
他們,在A股市場多年堅守藍籌股,自稱“價值投資者”;他們,推崇巴菲特價值投資理論,渴望通過投資實現財務自由;他們,一直自認為走在“正確的方向”,但市場卻總是對他們不屑地搖頭……
從來沒有一個時期像現在這樣,讓他們對挫敗感覺刻骨,又不服。有人放棄,有人懷疑,但更多的是堅守者。
與劇中的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不同的是,這些悲情又執拗的價值派相信,自己的等待不是徒勞。
潮水總有退去的一天,他們也許會等來戈多。
價值派的“慘淡”歲月
從來沒有一個時期像現在這樣,讓一直信奉巴菲特價值投資理念的投資人如此倍感挫敗。如果用“平淡”來總結他們上半年的業績,那么過去幾年他們遭受身心和金錢的雙重折磨,只能用“慘淡”來形容。
“半年過去了,不少朋友都在寫投資總結,可惜老唐上半年的投資太過平淡,無法成文。”7月初的一天,職業投資人唐朝在雪球網分享了自己的半年業績,上半年他依然滿倉持有茅臺、招行等幾只藍籌股,市值比年初增加不足7%。
盡管唐朝的半年業績看起來還算差強人意,但如果將他的業績曲線拉長,三年賬戶總值虧損近5%的事實,仍讓他倍感失落與困惑。
2011年春,在空倉一年有余后,在上證2900點附近,唐朝再次進入市場,并信心滿滿地認為“3年翻倍是大概率事件”。于是,他留足家庭3年開支,其他現金全部投入股市,并堅持紅利再投資原則。
轉眼3年已逝,上證指數仍停留在2000點附近,但生活仍需要繼續,無奈之下,唐朝決定將今年的分紅撤出來貼補家用。現在對于他來講,持股已成了習慣,也慢慢失去了對“翻倍”問題的關心。
與唐朝上半年“捂股不動”不同的是,同樣信奉“低買高賣”價值投資理論的新浪微博認證的“孤獨的投資者”,上半年曾有一段刻骨銘心的交易失誤。
今年4月,由于高估了貴州茅臺反彈空間,“孤獨的投資者”在前期以自有資金買入并盈利20%后,又在175元上方融資兩倍買入,隨后在大跌中將融資部分止損出局。此戰失利,直接重創了他上半年的投資業績。
在決定止損出局的那個周五晚上,“孤獨的投資者”向記者坦承了他這幾年的投資心路歷程。
“孤獨的投資者”的第一桶金來自2007年那場波瀾壯闊的大牛市,在股市跌至2000點附近的2005年,他以50萬資金買入中國石化等三股,隨后兩年他始終滿倉持有,至2007年5月,他投入的50萬已經增長到250多萬左右。
“投資的本質就是賺取人性貪婪與恐懼的差價!”他回憶稱,2007年下半年,已感股市高位不勝寒的他開始分批減倉,轉而買入商鋪和房產。此后房價經歷一輪暴漲,但這兩年他又開始對房價產生擔憂,于是在2010年陸續出售了兩套住宅,并將賺到的錢分批次買入銀行股,低估值是他看中銀行股的原因。
或許正是因為他在牛市中“買入并堅定持有”的盈利經驗,讓他在熊市中飽受身心摧殘,于是一次次在憧憬“牛市”中失望、止損。去年9月,他融資浦發銀行最多曾賺60萬,但最終止損出局,而此次在茅臺上的得而復失,只不過是他熊市看多做多的歷史重演。
“使用杠桿比賭博可怕的多,試圖在所謂歷史低點重倉融資只買一股更是幼稚的可笑,因使用杠桿而造成的巨富或巨虧都是個人和家庭不可承受之重,平常心才是投資或投機的入門之道。”“孤獨的投資者”事后如此反思。
為何不在上漲到一定程度時止盈?面對記者和其他投資人的質疑,他統一回應稱——如果牛市來了,我們應該做什么?我的答案就是“耐心持有手中的低估值藍籌股票”。
“中國巴菲特”緣何落敗
事實上,在熊市中折戟價值股的豈止是唐朝、孤獨的投資者等民間投資人,董寶珍、李馳等國內最具代表性的價值派機構投資人,又何嘗不遭遇類似的煎熬。
自2010年6月否極泰公司成立時,董寶珍就一直重倉持有茅臺,甚至動用了1.5∶1融資杠桿來加倉。2013年年末,他管理的否極泰基金凈值只有0.3509元份,一年里下跌了62.26%,成為2013年最悲情的“陽光私募”。
李馳,深圳私募界大佬,被譽為中國“復制巴菲特”最成功的三位投資人之一。好買基金數據顯示,其創立的同威資產旗下6只信托產品有5只虧損,唯一盈利的同威1期今年僅盈利0.11%,也由此遭到諸多投資人的質疑。
面對投資人的質疑,一向堅持巴菲特價值投資理論的董寶珍仍堅稱“我們是正確的,錯誤的是市場!”而實際上,一名優秀的投資者,是可以利用市場的錯誤來賺錢的,而不是被錯誤的市場打翻在地上。
“中國巴菲特”們緣何紛紛落敗?北京金石致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CEO楊天南認為,巴菲特的成功除了內在原因外,也與美國經濟大發展帶來大牛市背景密不可分。在低迷中起航、于暗夜里出發,這是成就巴菲特奇跡的部分原因。
作為中國最早一批接觸巴菲特理念的投資者之一,楊天南認為,巴菲特奇跡的背后是美國股市的大牛市。反觀A股,從1993年的1500點到目前的2050點,當初整個股市就被高估,這也是中國股民整體虧遠大于賺的根本原因。
客觀原因只是借口,主觀原因才是問題的根源。知名投資人小小辛巴認為,國內學習巴菲特的人很多,但鮮有成功者,終其原因是,他們學巴菲特跑偏了,超越極致速度的偏離大多會走向失敗。
“在風險度很高的投資世界里,收益率是有著天然屏障的,極致的速度就像懸崖邊的彎道,跨過極限飄出彎道后是沒辦法收回來的,往往是以摔得粉身碎骨而告終。”小小辛巴稱。
根據研究顯示,最優秀企業的長期增長率也就是15%左右,而從長期來看,投資收益很難超越實體經濟太多。因此,即便是再優秀的人也很難取得長期超越他人的年復利報酬率,而巴菲特年均21%收益率已是非常接近極限了。
很多人驚嘆巴菲特的驚人“復利”,卻很少有人注意到他雖然也經歷過多次熊市,但從未在熊市中出現過較大的回撤率。在巴菲特投資生涯的44年中,有8年是微利甚至是虧損的(2001年虧損6.2%,2008年虧損9.6%),而巴菲特年收益在40%以上的只有6年,其他的30年大多只是稍稍領先指數而已。
可見,“嚴控虧損”成就了巴菲特,他創造的驚人“復利”正是其不疾而速投資智慧的最好實證。反觀國內很多自稱信奉巴菲特的價值投資者,卻不能很好地控制回撤,試問本金都虧沒了,即便市場反轉,又如何翻盤?
“價值投資不是指買入低估的優質股票長期持有,而是指買入低估的優質股票出現盈利后再耐心長持,虧損對于自己的本金來講永遠不是價值投資,而是虧損的事實。”談及價值投資的誤區,“孤獨的投資者”如是反思。{page_break}
價值體系的中國式“修正”
盡管很多人仍推崇巴菲特“買入即持有”的價值投資理念,但若想在牛短熊長的A股市場上活下來,必須對這一理念進行必要的“修正”。
相比等唐朝、董寶珍等堅定的價值投資者,程欣并不是一位嚴格意義上的“價值投資者”。相同的是,他們選股標的都是萬科A、貴州茅臺等價值股,最明顯的不同體現在操盤方式上,程欣采用的是波段操作法。
入市之初,程欣也是價值投資理論的追隨者,在市場處于牛市和維持箱體震蕩時,持有被市場錯殺的價值股往往能盈利不菲,但在市場由步入熊市后,堅定持有而不止損往往會遭受重大損失。
痛定思痛后,程欣決定適當“修正”自己的投資體系,即在選股標的不變的情況下,降低每次操作的盈利預期,比如由以往的盈利20%后賣出降低至3%-5%,這符合熊市弱反彈的特點,實現起來也現實的多。
而在實踐中,程欣并不會完全刻板地堅持既定的止盈策略,甚至有的股票賺0.5%都會賣出,前提是保證在熊市中不虧錢,兩年下來,他通過這種“小步快走”的交易模式,實現了年均10%-12%的收益。
當然,程欣這一“小步快走”交易模式并不適合牛市,一旦市場走牛,“踏空”自然是家常便飯。不過,此舉也是他在熊市“波段操作”總策略下的現實選擇,如果確定市場反轉,他表示定會切換到“買入并堅定持有”的牛市策略中去。
同樣,在剛剛經歷一場融資做多茅臺虧損后,“孤獨的投資者”也在修正自己投資體系,即用一部分本金建倉低估值的優質股,堅定持有至市場瘋狂時賣出,剩下一部分資金則用來波段操作,而融資資金的使用則必須慎之又慎。
“人性的貪婪與恐懼是無法預測的,即市場永遠非理性,即便嚴格選出的優質股,也極可能遭到市場的懲罰。”孤獨的投資者嘗試顛覆自己的體系——價值投資也需要止損的策略,并要在資產配置的大原則下做好“越跌越買”。
而在此前,“孤獨的投資者”的投資理念可用12個字概括——“資產配置,低買高賣,耐心等待”。他認為,在熊市里只要結合“市盈率,市凈率,凈利潤增長率”三項指標,選出幾家好公司,就是所謂的“價值投資”,并堅信“價值投資”沒有止損策略。
“孤獨的投資者”向記者坦言,他之前的投資理念在2008年以前都是行之有效的,也確實為他賺了近10倍的利潤。不過自2008年以來的這輪熊市,其跌幅之深,時間之長,都是以往所沒有的,盡管他已嚴格按照資產配置的原則,但還是造成了近50萬元的虧損,這不得不讓他深刻反思以往的價值投資理念。
面對很多人質疑“價值投資如果止損的話,那踏空了怎么辦?”,他認為,寧可踏空20%甚至30%,也要把“保住本金”放在第一位,因為如果牛市來了,你只要再多“耐心持有”一段時間,也就賺回來了。
靜待價值回歸那一天
在這漫長的熊市中,A股價值投資者陣營中,有人放棄,有人懷疑,但更多的是像唐朝這樣的堅守者,盡管持續虧損的事實讓他們身心備受折磨,甚至恥于向外界說“自己的是炒股的”,但他們仍深信被錯殺的價值終有被重估的一天。
不久前,記者在登京郊司馬云長城時,曾偶遇一位來自河北承德的大戶。這位投資者自稱是最早一批入市者,經歷過數輪牛熊市歷練,盡管早年和他一起入市的如今只剩下他一個人,但他仍眷戀這個市場。
“現在還留在這個市場的都是鐵桿兒股民,說明他們仍對傳說中的牛市抱有希望,但他們也是這個時代最可憐、最獨孤的人。”這位來自承德的投資人表示,當身邊的股民相繼離去,他們只能借助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工具來相互取暖。
今年年初,“孤獨的投資者”建立了一個名為“投資精髓”的微信群,被拉進來的大多具有一定思想的專業或準專業投資人,盡管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分出不同行業,但大都秉承價值投資理念,在群中交流彼此的投資心得和交易體系。
“盡管價格高的東西還可能更高,價格低的東西還可能更低,‘低買高賣’的真理會遲到,但從來不會缺席,所以未來若干年,不斷出售房產并向股票市場轉移,是我投資的大方向和大原則。”一位群友如此闡述自己的投資理念。
而在雪球網,“東博老股民”是眾多粉絲追捧的成功價值投資者的代表。他建立于1995年2月春節后的實驗賬戶,初始投入資金1萬元,目前總市值230多萬元,近二十年年均復合收益32%左右,而同期上證指數年均復合僅為7.14%。
難能可貴的是,“東博老股民”20年間僅換手9次,其中持股最長的是山東鋁業,持有長達5年,持股時間最短浦發銀行也有一年。今年年內,他無操作,未來只要銀行股基本面符合預期,只要所持的銀行股價沒有大幅上漲,那么他就會“繼續傻傻的拿著,等待著銀行股價值回歸”。
盡管多次錯判反轉而從盈利到止損,但“孤獨的投資者”仍堅持認為,在深度熊市里要充滿牛市一定會來的信念,但信念不是幻想,更不是你認為市場應該怎么走,因為“有熊必有牛”是規律性常識,而信念源自于對基本常識的遵守。
“股市群魔亂舞時,價值型股票就是沉默的羔羊,而當潮水退卻的時候,才是價值投資豐收的時候。”一位來自陜西寶雞價值投資者常以此自勉,價值投資的道路是漫長的,過程是艱辛曲折的,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燦爛到最后。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