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末效應不再 銀行理財產品圖新
“年末將至,期待超高收益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可能會失望了?!币晃怀巧绦械睦碡攷煴硎?,今年銀行流動性比較寬松,再加上政策監管的調整,使得超高收益理財產品難以再現,追逐季末效應的理財方式需要調整。
季末效應難現
以往銀行為了完成存款考核任務,會在月末、季末、年末突擊發行一些高收益的理財產品,達到變相吸儲完成考核指標的目的,因此催生出季末效應投資,也成為一些投資者追逐的理財方法。
不過,與2013年錢荒時的流動性相比,最近的銀行可以用“不差錢”來形容。中國人民銀行 10月22日發布9月份金融市場報告指出,2014年1~9月,金融市場總體運行平穩,9月份貨幣市場成交量環比增加,貨幣市場利率繼續下行。銀河證券次日發布報告稱,從正回購利率持續下降的趨勢來看,一方面實現了促進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的目的,另一方面央行通過定向寬松進行加量配合,維持寬松的貨幣市場環境。
而調整銀行存貸比計算口徑以及加強存款偏離度管理的新規出臺,也令銀行在季末時點發布超高收益理財產品的動力大大減少。自7月1起,銀行存貸比計算口徑調整,使得計入貸款的總量減少(即分子減少),該政策規定,“三農”專項金融債所對應的涉農貸款、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所對應的涉農貸款等6項貸款不再計入分子。
此外,9月12日,央行、財政部 、銀監會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236號文),要求商業銀行加強存款穩定性管理,月末存款偏離度不得超過3%,否則將按嚴重程度采取相應監管糾正與處罰措施。這使得銀行突擊存款的行為無法完成考核指標。
一位理財產品分析師向記者表示,上述兩項政策使得銀行在季末突擊發行高收益理財產品來集中吸儲的情況得到了遏制,所以三季度沒有出現季末效應,令許多投資者比較失望。
創新多樣化
隨著銀行存款的考核逐漸向日均存款額過渡,季末效應消失,銀行理財收益率普遍降至4%~6%之間,產品同質化競爭也將越來越明顯。一位城市商業銀行理財師主管告訴記者,受政策考核的影響和未來存貸利差的下降預期,銀行也在尋求創新,但是如何擺脫隱性剛性兌付的慣性思維,成為擺在銀行發展之路上亟待解決的問題。
上述主管表示,當前結構化理財產品的逐漸增多,就是一種主動競爭行為,雖然結構化理財產品已經算是傳統理財產品,但是與外資銀行相比,掛鉤標的的多樣性還有待完善,豐富的投資標的,對賭的機制設計,能滿足很大一部分80后客戶的需求。
其次是加強對創新類產品的銷售力度。上述主管表示,近期百發100指數基金的發行受到了客戶追捧,由此可見,客戶對于新鮮理財產品的熱情依然很高,其所在銀行也正在積極尋找創新產品的銷售合作機會。另外,與電子商務領域合作的理財產品也大受歡迎,廣東某銀行推出“存款換蘋果6手機”活動,只要存入一定的金額并放棄利息收益兩年時間,就會獲得一部蘋果6手機,這相當于用預期理財收益換取實物商品,從時間價值上看,也比較劃算。
最后,在風險體驗方面,能夠幫助用戶體驗風險認識風險的產品,也得到了客戶的高度認同。該類產品的特點是,在保住本金不受損失的情況下,以一定的周期運作,每個周期內投資者本金不會損失,只是收益多少的問題。
近期多家銀行推出的凈值型理財產品同樣被業界認同。這種類似于公募基金產品的銀行理財產品,不承諾保本,流動性強,其風險與收益均高于一般的銀行理財產品。
但是,對于基金中的基金(FOF)、管理人的管理人(MOM)以及明星基金經理選股的產品目前并不被銀行業所認可,而專戶理財、量化投資、定向增發產品、參與權益轉讓等領域的產品則被銀行個金部門看好。
日前,智信網公布的一份交行資管中心調研紀要顯示,目前國內銀行的表內外理財總共14萬億元,銀行總資產為160萬億元,占比并不高,未來10~20年,理財的規模將達到80萬億~120萬億,發展空間依然巨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