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去通道風波:直接投資意見稿被瘋狂的A股誤讀
銀監會向部分銀行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簡稱“征求意見稿” ),提出“允許以理財產品的名義獨立開立資金賬戶和證券賬戶等相關賬戶,鼓勵理財產品開展直接投資”。
此刻,正值A股最瘋狂的時刻,征求意見稿也被市場誤讀為,監管層鼓勵銀行理財產品直投股市。隨后,銀監會不得不緊急辟謠。
銀監會辦公廳副主任楊東寧稱此為誤讀,并表示直接投資不是直接融資,和股市無關。
12月6日,據記者獲得的征求意見稿第六十六條顯示,“理財資金投資不得投資于境內二級市場公開交易的股票或與其他相關的證券投資基金等。但是,“對于具有相關投資經驗,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高資產凈值、私人銀行及機構客戶的產品,不受限制。”
楊東寧稱,銀行理財產品鼓勵直接投資是為了去通道,直接服務于企業的融資需求,更好地直接服務于實體經濟。她還表示,此次意見稿只是業內征求意見,后續還會公開征求意見并給予解讀。文件顯示,銀監會向包括國開行、五大國有銀行、招商銀行、花旗銀行等在內的24家銀行下發此文函,各行需于12月8日下午向銀監會反饋意見。
以前不允許銀行理財產品直接投資,現在則允許,游戲規則出現180°轉彎。一位股份制銀行總行處人士告訴記者,“對于銀行而言,以往的辦法要重新修訂,業務流程要重新梳理。但長期來看,對銀行是件好事,在經歷了短期繁瑣的業務流程梳理之后,銀行無需再借助信托等通道,可以直接對接企業融資項目”。
直投股市?實為市場誤讀
“股市要瘋了”, 12月4日,銀監會向部分銀行下發征求意見稿后,市場極為躁動。
據海通證券(600837)測算,目前居民儲蓄總規模約在50萬億元,假定有一半左右被理財產品取代,則未來幾年新增理財規模在20萬億元以上。按照35%配置非標、60%配置債券、5%配置股票的比例,20萬億元新增理財就會帶來12萬億元新增債券投資需求、1萬億元新增股票投資需求。
但是仔細研究文件后就可以發現,根據上述《征求意見稿》第六十六條的規定,銀監會已明確規定理財資金不可投股市。這與2009年銀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投資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一脈相承。
上述通知第十八、十九條與征求意見稿基本一致;通知第二十條提出“對于具有相關投資經驗,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高資產凈值客戶,商業銀行可以通過私人銀行服務滿足其投資需求,不受本通知第十八條和第十九條限制”,僅與征求意見稿第六十六條稍有出入。
其實,銀行理財產品能夠直接在滬、深市場開立證券賬戶,早在去年就有規定。
2013年12月,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發布《關于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開立證券賬戶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每一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均可以在滬、深市場各開立一個證券賬戶。”證券賬戶僅用于參與證券交易所標準化債券、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優先股等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投資。
因此,“理財產品入市”可以說是瘋狂的市場對相關政策的一次誤讀。
去通道化 防“層層嵌套”
那么,監管層鼓勵理財產品直接投資的深意何在?
上述股份制銀行總行處人士告訴記者,直接投資意味著銀行理財資金可以不用再借助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等通道,而是可以直接對接企業融資項目。
銀監會表示,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多措并舉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的政策精神,引導理財資金對接實體經濟,理財資金投資運用應以直接投資形式為主。拒絕層層嵌套,以“去杠桿、去通道、去鏈條”為目標,鼓勵銀行設立不存在期限錯配的項目融資類產品。允許符合條件的銀行設立銀行理財管理計劃及直接融資工具,實現理財資金與企業真實融資項目的直接對接,幫助企業降低融資成本,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
為了實現理財資金與實體經濟的直接對接,銀監會參照券商資管、基金及保險資管的部門監管規章,明確了理財產品的獨立性與破產隔離的法律效果。并允許以理財產品的名義獨立開立資金賬戶和證券賬戶等相關賬戶,鼓勵理財產品開展直接投資。
早在去年,銀監會就曾要求銀行對每只理財產品單獨管理、建賬、核算,一方面是為了化解風險;另一方面,在打通銀行理財直接投資對接實體項目時,能夠實現獨立的資金管理。
“如果可以直接投資,誰愿意多此一舉做通道,讓別人分一筆費用?”上述銀行人士坦言。他認為,“銀行的優勢在于項目投資,銀行真正熟悉的是審查一個信貸資產是不是有風險。在鼓勵理財資金直接投資之后,銀行和融資方都多了一個選擇。銀行可以提供兩個方案給融資方,一個是提供貸款,一個是提供理財資金,融資方可以選擇融資成本最低的方式。”
“如果通過理財資金直接投資,那么銀行需要做盡職調查,向客戶披露信息,客戶覺得可以就接受。這樣做的好處在于,理財產品不用層層嵌套。可以說,銀行理財產品去通道,實際上是鼓勵直接融資。”而廣發證券(000776)認為,鼓勵理財產品開展直接投資,“去通道”降低中間環節收費,從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