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暴跌是投資者羊群效應
2015年1月19日,上海綜合指數暴跌7.7%,創7年最大單日跌幅,盤中最大跌逾8%;深證成指跌6.61%;金融股全部跌停,權重股集體奔跌停;股指期貨主力合約跌停。有人形容,這突然而來股市暴跌,是“踩踏型”的下跌。
這次股市暴跌之原因,一般市場認為主要是由兩則新聞引發。一是證監會對12家券商開出罰單,并對若干大型券商的“兩融”業務提出警告。二是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委托貸款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要求商業銀行對于“委托貸款”項下的資金進行嚴格監管。
其實,對于監管層的兩則要求,我在1月17日《中央要讓國內股市由“瘋牛”變“慢牛”》一文中說得很清楚,這些政策的象征性的意義大于實質性的意義。因為,監管部門并不希望用嚴厲的監管政策來澆滅這一波牛市向好的欲火,而是主要是要防范股市可能面臨的系統性風險。因為,監管層不希望讓類似2014年的“瘋牛”再次上演,并由此導致2015年中國股市的系統性風險。
但是,理論的分析為何與實現的市場會相差如此遠?為何如此輕描淡寫的政策會引發中國A股如此暴跌?真的是政策因素,還是有其他原因?
其實,我在月初時就已經指出,當前中國股市與以往有很大不同,一是微權力時代崛起,投資大眾化及信息傳播方式改變;二是股市的杠桿化;三是民眾財富增長社會心理基礎等。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內股市的預期形成方式及市場運作方式與以往有很大不同。這些變化很容易造成股市的震蕩與波動。
在這種市場條件下,2個多月來中國A股的狂熱,把上海綜合指數推動上漲了55%以上。在2個多月時間里,已經入市的投資者都知道,股市指數快速飚升,并非股價的理性回歸,也不是實體經濟全面向好,更多的是各類資金涌入股市杠桿化拉動的結果。
對于這樣的一個市場,已經入市的投資者早就知道這個市場總有一天會大跌,隨時都準備逃出。所以,對于這樣的一個風險極高的市場來說,股市上的信息有任何風吹草動,不僅會很快地循環放大,而且隨時都可能成為投資者出逃的理由。
還有,對于進入杠桿化的中國A股來說,其杠桿化僅是走了一半,另一半卻還沒有發展起來。即股市的融資融券更多的人所做的是融資,即“做多”股市;而融券這一半則發展不足,即“做空”股市。由于更多的是“做多”股市,股市上漲還可以上漲,投資者的杠桿率也就越來越高。如果“做多”與“做空”同時發展時,早兩個月的股市就不會漲了再漲,因為“做空”的力量隨時都會遏制“做多”的力量過度發揮。
正因為市場的“做多”力量占主導,正因為這種“做多”行為的賺錢效應越來越大,這不僅會吸引更多的資金及新投資者涌入市場,也會讓投資者杠桿不斷放大。也正是投資者杠桿不斷放大的過程,其風險也在放大,而且風險放大的速度更快。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市場有任何政策上的風吹草動,甚至于有任何不利于市場“做多”的信息都可能成為投資者倉促出逃的理由。如果一個投資者出逃,并讓市場預期迅速逆轉,那么整個股市的投資者都可能聞風而逃。當所有的投資者都想逃出這個高風險的市場時,股市“踩踏式”的下跌就出現了。更何況兩條新聞已經消化了兩天,這更是讓更多的投資者出逃積蓄了時間上的準備。因為,沒有一個股市的投資者愿意讓狂熱股市最后一棒持在自己手上。市場投資者都很清楚,這最后一棒的風險有多高。面對高杠桿的市場,一旦風吹草動,逃出是最好的選擇。這就是1月19日股市狂跌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實際上,對于當前的中國A股來說,政府“做多”股市的愿望并沒有改變。只不過,中央政府更想讓股市的“瘋牛”變“慢牛”。只要這點存在,國內股市向好的態勢并不會改變。重要的是投資者如何在這震蕩的股市降低風險。
對于政府來說,要讓股市的“瘋牛”變“慢牛”,就得健全融資融券機制,不要僅是讓一方面過度發展。如何有這機制,“做多”與“做空”就能夠互相制衡,就減少股市過度震蕩。還有,既政府要“做多”股市,那么政府出臺任何政策就得把對市場沖擊降低到最小程度。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