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股災對經濟的破壞才是上上策
雖然說股市交易不創造財富,但它具有對價格的發現功能,這是會形成虛擬價值的。當虛擬價值在合理的區間內運行時,自然有利于資產的增值,使之在經營活動中有所受益。就舉銀行股的例子吧,過去銀行股的價格低于凈資產,不但造成其資產事實上的流失,也嚴重阻礙了銀行的增資以及其它活動,成為發展過程中的瓶頸。在去年股市上漲過程中,這個問題一度得到了化解,銀行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價值回歸,為其發展打下了基礎。但是,自從股災以后,銀行股再度大面積破凈,以致發展瓶頸再度顯現,股市下跌對銀行業的拖累作用,的確是非常大的。
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里,滬深股市經歷了慘烈的下跌,幾乎抹去了今年以來的漲幅,20多萬億元的市值化為烏有,銀行股再度大面積跌破凈資產,市場融資功能基本喪失。在沒有發生經濟危機,也沒有出現戰爭及特大自然災害的背景下,這的確令人難以想象。不過此間也有種觀點,認為股市交易本身并不創造財富,股票的漲跌只是一次財富的再分配。現在不過是對當初的過快上漲進行校正,是合理的擠泡沫。從這個層面來說,社會財產并沒有實質性減少,因此也就不存在對實體經濟造成傷害的問題。
在前期股市的大漲中,的確存在泡沫,盡管只要是股市就不可能不存在泡沫,但泡沫過大的話,還是有風險的。這次通過收縮杠桿的方法來擠出泡沫,也有其必要性。但必須承認,因為在這過程中股市下跌過快,客觀上導致“股災”的出現,因此對社會經濟是帶來很大損害的,由此產生的后果,恐怕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夠消弭。因此,對于股災所造成的破壞,還是要有一個認真的反思。
還可以舉出新股發行的案例。在市場正常運行的情況下,新股得以常態化發行,不但推動了股份制改造的深入,也加大了直接融資的比例,又為投資者帶來了新的投資機會。而股災發生以后,市場已經沒有能力來承接新股的發行壓力,社會融資中的這條重要通道被堵,客觀上不但對相關企業的發展造成了障礙,而且也對整個國家的資產證券化形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人們說股市不振有害于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從市場融資功能喪失的角度來說的。
至于說到股市交易的參與者,表面看他們如果在股市上輸了錢,的確是轉給了其他人。但在股市市值下跌時,實際上是所有參與者都在輸錢,只是判斷的角度不同而已。而從具體的資金層面來說,由于股市下跌,融資客戶的一部分錢是被資金融出方獲取了,加上股票市值的損失,很可能從此一蹶不振。
有人會說,這次股災消滅了一批中產階層的白領,事實上人們也耳聞目睹了不少曾經擁有幾百萬資產的投資者在股災中成為赤貧的情況,這對于社會消費能力以及投資能力,都是巨大的打擊。至于那些融出資金的食利者,雖然在股災中還是有所收益,但大量資金轉移到其手中,恐怕也是不利于風險投資的進行,與創新發展的大環境并不協調。
至于說股災對GDP的影響,它所帶來的企業與金融機構壞賬的增加等,這些都是可以得到統計的。問題就在于,大家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價,卻又得到了什么呢?這方面的教訓如果不能吸取,甚至反過來還以為股災沒有帶來直接損失,這就非常可怕。現在,股市在低位有所企穩,但后市還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此時對股災的后果進行反思,就是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加大盡快穩定市場的迫切性,讓各界共同努力來減少股災的損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