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融資規則下的價值觀:考驗生死時速
大家一致認為A股估值體系扭曲,但是否也有部分合理之處呢?有人回答,100倍市盈率的股票比20倍更有投資價值,是因為稀缺性,如新股發行少,所以稀缺導致炒新;或者,小市值股票比較稀缺,容易被借殼,所以估值就高。有人統計,06年以來的過往10年里,每年初都等額買入市值最小的那5%的股票(例如,11年初為102只,市值門檻為16億),則年均收益率(復利)高達40%多,06年歲末至今市值增長了63倍;若買入市值最高的那5%的股票,十年來市值只增加了3.6倍。簡直是天壤之別。同期所有股票的平均漲幅是7.6倍。高市值組合唯一跑贏低市值組合的年份是06年。
但僅僅用稀缺性來解釋高價股的原因,就不值得寫這篇文章了,因為道理太淺顯。
事實上,目前A股市場已經有太多的案例來支持我的這一觀點。尤其是那些高成長的新興產業,正在經歷一場跑馬圈地運動,需要不斷燒錢來確立江湖地位。有些低估值的公司一時半會拿不到錢,就只能眼睜睜地被人超越。而目前國內又出現所謂的資產配置荒,給一些上市公司增發融資提供了極好的機會。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年A股市場再融資規模要大于IPO的原因。IPO要被限價(指導價,不超過23倍PE發行,而A股的市盈率中位數高達100倍),而且還要排隊,而增發不僅快,而且發行價格也隨行就市,融資效率很高。
我們發現,越來越多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被私有化,然后回國上市。原因很簡單,這些公司在國外倍受冷落,不僅估值水平上不去,而且難以在國外再融資。眼看著同行的二流企業在國內資本市場輕松圈錢,擴大地盤,心里能平衡嗎?這種感受,就像中國當年一批品學兼優的高材生去美國留學并定居,回國發現那些同班后進生卻已經富得流油一樣。你如果當初投資后進生,他們給你的回報率要比前者高得多。
那么,100倍市盈率股票比20倍股票更有投資價值,是指那些高成長性的100倍股票具有投資價值嗎?這當然是一個重要因素,因為PE是靜態的估值指標,用PE/G(市盈率除以盈利增長率)更加合理,如一個公司的PE是20,G是10%,則PE/G為2,另一個公司PE為100,G是60%,則PE/G為1.67,顯然后者更有投資價值。但對于稍專業一點的投資者來說,這個道理也都懂,也不是我這里想表達的觀點。
或是由于個別股票的稀缺性,或是由于個別股票的高成長,或是由于遇到特殊機遇,導致了某些股票可以享受高估值。這些其實都容易理解,那么,同一個股票,就不應該給予不同估值吧?事實上也未必,如我國除了有A股,還有同股不同價的B股和H股,很多具有正確價值投資理念的投資者都認為股價低于A股很多倍的H股或B股更具有投資價值。所以,當B股對境內投資者開放之際,或滬港通之際,買入股價較低的B股或H股,坐等價格并軌。但事實如何呢?舉例說,某個被納入滬港通范圍的公司,滬港通之前,其A股價格是7元,H股是3.5港元,A/H為兩倍(不考慮匯率差),價值投資者就會買入H股。但投資至今的價格表現如何呢?這家公司對應的H股上漲了40%,而A股卻上漲了3.7倍!
或許價值投資者認為,長期看A、B或H的股價要接軌,那么,這個長期究竟為多長?10年夠長了吧。但B股對境內投資者開放已經14年了,A/B溢價依然巨大。原因是什么呢?也許是兩地市場投資者審美觀的不同。不過,同股不同價的現象下應該買高市盈率的那個股票,這充其量也只是投機價值的使然。而我想解釋是高市盈率股票的投資價值究竟在哪里。
我想起大家常調控的一句話:錢多、人傻,速來。以此來形容當前的資本市場,不夠確切,但多少有點形象。不過,其實想清楚以下的道理,會發現其實國內投資者并不傻。打個比方,有兩家從事同一高成長行業的雙胞胎上市公司,盈利、規模、市場份額等所有財務數據一模一樣,但一個股價對應的PE為20倍,另一家100倍(大概投資者關系處理比較好),然后兩家公司同時進行增發融資,顯然,100倍PE的公司在現行的再融資規則下,能夠融到比另一家更多的資金。這意味著融資多的那家公司擴張能力就更大,可以通過購并來擴大市場份額,或許最終打敗了另一家被低估值的公司。所以,看一家企業是否有投資價值,不能單看市盈率,還要看市場的獨特游戲規則和公司獨到的發展規劃。高市盈率公司更容易獲得正向激勵。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