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金融市場要從融資功能 向風險管理功能方向轉化
5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
聯組會上,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以制定“十四五”規劃需要新視角為題作了發言。
會上,總書記對哪些問題給予了特別關注?楊成長又提出了哪些建議?5月25日,楊成長就這次特別的聯組會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專訪。
兩大循環相互促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發揮我國作為世界最大市場的潛力和作用,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方向,鞏固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鞏固農業基礎性地位,落實“六穩”、“六保”任務,確保各項決策部署落地生根,確保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推動我國經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總書記的講話給大家指明了大方向,明確了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判斷,進一步明確了大家的思想。”楊成長說。
讓楊成長印象深刻的是,總書記首先談到了對經濟形勢總的看法,其核心是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不會改變,原因在于中國擁有獨特的優勢。
“中國有全世界最大的潛在市場,有全世界最完備的生產體系,特別是工業生產體系。中國還有7.7億勞動力,而且每年新增的1000多萬勞動力當中,800-900萬是剛畢業的大學生,中國的勞動力結構正在快速優化。此外,疫情體現出中國的治理優勢、制度優勢。這些都決定了中國經濟總體健康向好的大趨勢不會變。”楊成長說。
第二個讓楊成長記憶猶新的是總書記提出的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過去我們常說要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大市場,利用好兩大資源,總書記這次明確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楊成長稱,這是對經濟發展認知的新高度。“循環更強調過程的暢通,此次疫情使得正常的生產、分配、消費、產業鏈,以及全球貿易的循環鏈中斷了,所以關鍵要暢通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
國內循環方面,中國有龐大的市場、制造生產能力,如果能夠把兩者對接起來,就可以大大強化經濟內循環。一旦內循環強大,對全球經濟的依賴度就會有所下降,那么即便外部環境變化,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基礎仍然牢靠。
但內循環不是閉關自守,同樣要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外循環,是要打通國際供應鏈。
楊成長對記者說,總書記還非常關心年輕人就業。“總書記非常了解新的就業方式,包括居家辦公、自由擇業、一身多職、企業之間的相互調劑等等。對這些各種各樣的職業創新,都應該大力支持。”
資本市場服務下沉
作為政協委員,楊成長也在會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提出了四個方面觀點,包括要堅持從問題出發,著力解決“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短板和問題;要堅持從企業家視角出發,讓企業家能在規劃中挖掘商機;要堅持從完善市場機制出發,把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作為改革核心;堅持從產業發展體制機制差異性出發,制定出有針對性的產業發展政策。
其中,楊成長提出,政府作為規劃制定者,視角很容易從政府出發,忘記了發展規劃的實現過程需要企業家來唱主角。因此,要從企業家視角去制定規劃和審視規劃,要讓企業家從規劃中能挖掘巨大商機,激發投資熱情。
而規劃的核心要靠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特別是在“十四五”期間,就通過推進要素市場改革來促進規劃的實現:健全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大幅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條件。
從資本要素角度來看,每個企業都有資本,都需要能流通、定價和交易的市場,無論大小、業績和所有制不同,都不能剝奪企業交易資本的權益。
楊成長就此提出,我國資本市場服務需要下沉,要為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非上市企業提供資本市場服務的手段和方法。要特別重視資本市場重點服務科技創新這條鏈上,形成自上而下服務于整個科創的資本市場服務體系,對科創企業的現代要素妥善評估定價。要貫徹以注冊制為核心,建立資本市場的基礎性制度,放寬市場入口,加大事中事后監管,加大淘汰機制加大信息披露,讓企業自主選擇上市市場和時機。資本市場開放也將大大擴展中國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中小微企業、科創企業及境外企業的能力。
“要根據企業的需要來設計金融產品、提供金融服務,金融市場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要沉下去,真正了解企業經營當中的需求。現在企業和金融機構的關系似乎只是簡單的提供資金和獲取資金的關系,形成了二者的相互埋怨。”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楊成長認為,金融市場要從融資功能向風險管理功能方向轉化。“金融機構不是不承擔任何風險,其作用就是幫助人們分散風險、管理風險。”
與此同時,風險需要被釋放。“如果風險日積月累的話,只會逐漸向銀行、國家堆積,所以風險需要不斷被釋放。”楊成長說。
(作者:南方財經全國兩會報道組張賽男,鄭世鳳)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