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浩俊解讀供給側的問題源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功能上講,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財政政策能發揮更好作用。他認為,從傳統上來說,貨幣政策主要是在需求側,是總需求的管理。總需求管理如果做得合適,會給供給側改革提供更好的空間。
無論從傳統還是理論上看,貨幣政策的作用確實都主要體現在需求側,供求側則重點靠財政政策。關鍵在于,從目前供給側已經出現的矛盾和問題來看,無論是產能過剩、庫存嚴重、杠桿率過高還是成本居高不下、短板很多,都與貨幣政策有著密切關系,與信貸結構嚴重失衡密切相關。如果不是貨幣政策走偏,不是信貸投放出現嚴重的結構失衡,供給側的矛盾和問題就不可能這么嚴重,也不會對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帶來極大的沖擊。
事實也是如此,而從這些年來供給側矛盾的形成過程來看,雖然財政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供給側矛盾和問題的積累,但從總體上講,還是貨幣政策造成的,是信貸資金投放失控與失衡帶來的。如果沒有貨幣投放的失控和失靈,供給側就不可能出現如此嚴重的結構性矛盾,產能、庫存、杠桿等就不會這么嚴重。如果在對供給側結構進行改革過程中,忽視供給側矛盾和問題的形成過程,而強調應當更多的利用財政政策進行調控,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很難取得突破,甚至會出現越改革、問題越嚴重、矛盾越集中的現象。
就產能而言,從2003年中央提出對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進行調控開始,十多年下來,產能不僅沒有壓縮,反而都出現了大幅膨脹的現象。尤其是鋼鐵,產能翻了兩番。而在鋼鐵等行業產能快速擴張過程中,銀行無疑扮演了最主要的角色,給這些行業提供了大量的資金。不僅如此,對伴隨著鋼鐵行業產能擴張而誕生的鋼鐵貿易企業,銀行也提供了大量的資金,以至于在市場出現飽和以后,引發了一場圍繞鋼貿企業的銀行債務風險。要是銀行在向鋼鐵行業提供資金支持方面科學一些、合理一些、精準一些,能夠按照市場規律辦事,鋼鐵行業會出現如此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嗎?水泥、電解鋁,包括后來的工程機械、船舶、光伏等行業,都會出現過度擴張和產能暴漲問題嗎?顯然,在產能過剩問題上,銀行是最主要的推動者。那么,讓財政用什么手段去去產能呢?
再看房地產庫存問題,從2003年房地產市場放開到現在,房價和地價是如何暴漲上去的,除了地方政府的助推之外,最主要的推動者,也是銀行。這些年,不知有多少開發商、炒房者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一夜暴富,而為其提供資金支持的,就是銀行。也正是銀行源源不斷地給開發商、炒房者以資金支持,才使得開發企業、炒房者能夠大膽地炒地、炒房,最終把房價炒成天價。現在,從財政角度確實出臺了不少政策。可是,如果銀行繼續給開發商、給炒房者以資金支持,那去庫存豈不成了一句笑話。
至于企業成本高、社會短板多,也無不與銀行的信貸資金投放行為有關,與銀行過度強調自身利益,抬高融資成本,以及將資金投放到不該投放的地方,造成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有關,與銀行過度對房地產市場、政府政績工程等的支持有關。解決這些方面的問題,顯然也是從財政政策上是找不到出路的。
而最突出的,莫過于杠桿問題了。短短的十多年時間,特別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包括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大型國有企業等,一個個債務累累,一個在為銀行打工。原因何在,不也是銀行信貸投放失控的結果嗎?如果銀行在信貸資金投放過程中不是盲目、無序、不規范,可能杠桿問題就不會如此嚴重,對供給側的影響也不會影響這么大。而杠桿問題,財政有什么方法可以解決,什么渠道可以用,是一個需要慎重的問題。
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財政政策義不容辭,但是,“禍”是銀行闖下的,是貨幣政策失靈和失控造成的。俗話說,解鈴還需系鈴人,銀行闖下的“禍”,銀行不去處理,而指望財政去處理,只會越處理越糟糕。而且,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依然存在銀行無序投放的問題。近一段時間以來,銀行向開發企業的信貸投放又在增加,難道不會對去庫存帶來沖擊嗎?同時,對產能過剩行業繼續予以資金支持,也會對去庫存構成威脅。銀行,才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力軍,貨幣政策,才更容易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作用。供給側問題源于金融,改革的出路自然也在金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