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是否能救汽車電商?
雖然對于很多家庭來說,汽車已然只是生活必需品,而不是昂貴的奢侈品,但汽車市場在國內仍然有很大潛力可挖——畢竟國內汽車普及率相比發達國家來說還遠遠不足。而在汽車加速普及的過程中,因互聯網元素的融入,有了全新的嬗變方法。而按照正常的互聯網思維來看,與其他商品類似,電商平臺將是加速汽車普及的最好方法——畢竟改變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淘寶就是這么做起來的。
但事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互聯網巨頭發現電商平臺并不是讓其殺向汽車領域分得一杯羹的最佳方法。有著太多的因素,成為汽車電商進一步發展的掣肘。因此,互聯網巨頭開始向汽車融合互聯網金融的模式投入更多精力。那么互聯網金融,真能拯救汽車電商的美夢嗎?
汽車電商玩不轉,阿里也郁悶
在互聯網+浪潮的席卷之下,傳統行業都沒有逃脫互聯網元素的滲入。最基本但同時也最重要的衣食住行等,也全都被囊括其中。不過其中住與行,似乎在互聯網浪潮的沖擊下沒有發生本質變化。雖然賣房、租房、酒店預訂等APP層出不窮,但最基礎的買房等,還是在傳統的線下范圍內實現。至于行這一方面,雖然滴滴出行、攜程等多元化出行手段層出不窮,但最基礎的買車卻依然掌握在4S店手中。
此前不斷出現的電商,希望做的是與其他商品一樣,去構建一個完整的電商銷售鏈條。也就是說,汽車電商的原本的野心很大,想為購車人群提供從看到選,再到買,乃至最后出售二手車的一條龍服務。為此,汽車電商不惜變著花樣推出各種相關業務。阿里去年4月專門成立汽車事業部,在8月份與永達汽車簽署汽車互聯網戰略合作協議,除了平行進口車、二手車業務外,還采用“一口價賣全國”模式。
與此同時,原本與汽車相關的汽車媒體也紛紛借助自己的優勢推出電商平臺。汽車之家的車商城、易車網的買車專屬顧問等,都是試水的一部分。但截至目前,仍然沒有一家汽車電商宣布已經盈利或者顛覆了傳統的購車模式。究其原因,在于傳統的4S店仍然占據著汽車銷售的最重要渠道,并阻礙著汽車電商的發展。
簡單來說,汽車電商與普通的電商平臺類似,其上銷售的商品必須相對線下商品要有價格優勢,才能受到消費者的認可。而汽車作為一種貴重消費品,其在汽車電商平臺并沒有明顯的價格優勢。畢竟線下還有N多4S店,如果汽車企業低價為汽車電商提供商品,無疑會極大損害根深蒂固的4S店利益。
無論是汽車企業還是4S店,都不愿意看到這種情況的存在——車企也不想拉低自己的利潤。而一旦喪失價格上的優勢,汽車電商與4S店相比就毫無優勢可言了。畢竟在價格相當的情況下,消費者為了驗車以及后期的保養和維修上的便利,還是會選擇線下的4S店。因此,想提供全面服務的汽車電商,其實只是給自己畫了一張大餅而已。即使是資金雄厚的阿里,也根本不可能改變這一現實情況。
汽車電商將轉型成“做貸款的”
在汽車電商難以繼續堅持下去的現實情況下,另謀出路就成為必然選擇。而首先發生轉變的,就是原本雄心勃勃想在汽車電商領域成為老大的阿里。阿里于近日宣布不再坐純粹的汽車銷售電商,要把汽車業務的重心轉向汽車金融市場,并做好車主服務。此舉不僅震驚著整個汽車電商行業,也將產生著深遠影響。
而阿里汽車事業部總經理王立成近日在“第六屆中國汽車消費論壇暨互聯網汽車創新峰會”上,就解釋了轉向汽車金融市場的原因。除了線上售車不具備現實可行性以外,最主要的就是阿里發現給購車人群提供真正的價值就在于貢獻適合的金融產品。
尤其是隨著阿里大數據收集、研究的深入、螞蟻金服規模的擴大等,給予了汽車金融極大的操作空間。按照阿里高層的說話,未來在天貓、淘寶上信用良好的消費者,買車時甚至可以全部貸款。也就是說,買25萬元的車,可以貸25萬塊錢!這對于汽車市場的推動,比純粹的電商渠道要給力的多。
有著完美電商基因的阿里,都玩不轉汽車電商,改從互聯網金融曲線殺入汽車領域,其他汽車電商又在等什么呢?可惜的是,互聯網企業做汽車金融雖然是找到一條能夠在汽車領域賺錢的路子,實際上卻是對汽車銷售業務的規避而已。從側面證明即使是阿里,也對以4S店為核心的傳統汽車銷售模式無法形成挑戰。徒呼奈何的背后,證明互聯網的顛覆能力還不足夠。
老套的“汽車互聯網+”
互聯網+的魔力對于絕大多數傳統行業來說,都是難以抵擋的誘惑。有了互聯網元素的融入,才能夠讓自身有轉型、升級的可能,進而獲得進一步的發展。但對于汽車銷售這一行業而言,車企、4S店等既是既得利益者,又是行業的主要參與者,要讓它們將手中的渠道和利益鏈條交出,既是是打著互聯網的旗幟,也是癡心妄想。既是目前車企+4S店的模式被人所詬病,但在短期內依然是難以動搖的。
從另一方面來看,此前所謂的“汽車互聯網+”非常老套,絕稱不上是真正的互聯網+。只是簡單地將電商銷售那一套模式照搬到汽車銷售商,不僅缺乏創新,還導致較高的門檻。真正能發力的只是幾家巨頭和汽車媒體而已,根本不足以改變傳統銷售模式,自然也就形不成大勢。如今從汽車金融角度殺入汽車領域,看起來是另辟蹊徑,但究竟能不能對汽車銷售行業產生沖擊,尚需觀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