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將溫和增長 中國數據不給任何升息的機會
中國一直是美聯儲升息決策必須考量的頭等因素。上周中國海關公布的4月份進出口數據雙雙下滑,若有證據表明中國經濟進一步放緩,可能阻止美聯儲一如預期那樣在6月收緊政策。
來自美聯儲4月27的暗示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27日宣布,繼續維持聯邦基金利率0.25%至0.5%不變,對何時加息沒有釋放明確信號。
據湯森路透報道,美聯儲決策者上月表示,美國經濟面臨風險,并且暗示今年僅會再升息兩次。去年聯儲近十年第一次收緊貨幣政策,而目前僅達到去年預計的升息次數的一半。
升息的預期變得更加難以預測,因為4月公布的美國就業崗位數量為7個月最低值,一大筆的美國人離開了勞動力大軍。
人們預期將于5月13日公布的4月零售銷售數據會有所增加,3月該值曾下降0.4%。
“消費者支在年初表現出疲弱的基調,但我們預計第二季會增強,將表現在整體支出和具體商品分項支出上。”瑞士信貸的James Sweeney稱,“4月份的零售銷售數據應會初步支持我們對第二季的展望。”
分析指出,美聯儲會后聲明對全球經濟形勢的表述顯得更加樂觀,6月中旬再次啟動加息的可能性有所增加。但美聯儲提及經濟增長放緩,同時考慮到英國退歐公投將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的潛在影響,其謹慎觀望的立場仍然十分明顯。
美聯儲預計,在現有寬松貨幣政策的支持下,美國經濟將溫和增長,勞動力市場指標將繼續改善。
中國5月8日貿易數據意味著?
中國海關周日公布以美元計價的4月份進出口數據均有所下滑,尤其進口降幅達10.9%。顯示出在4月份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一度回升的背景下,中國內需疲弱的態勢超出預期。
一項路透的調查預期全球所有進出口都會小幅下降,大量的中國貿易數據也顯示在3月強力的市場表現后,中國經濟活動在4月放緩。
“貿易數據一直對于依賴外貿的國家十分重要,比如中國。因此4月的進出口數據會備受關注,”豐業銀行的Derek Holt說。
在創紀錄的銀行貸款刺激下,今年中國第一季經濟活動出現增長。但大宗商品泡沫和房價迅速上漲,以及日益普遍的債務違約和不良貸款現象引發憂慮,令監管機構為人們對進一步積極刺激政策的期望降溫。
美聯儲為何將決定權交給經濟數據?
曾有報道稱,美聯儲Stanley Fischer表示,美聯儲決策層升息,是“一個預期,并非一個承諾”,這表明政策的制定本身就是指導和服務于市場的,所以是動態數據決定政策,而非上層建筑決定政策。如果全球經濟令美國經濟進一步脫離軌道,升息預期有可能改變。
未來一周美聯儲可能將會在6月是否加息的爭論上有所決定,以下這些數據一直都是焦點。
(1)美國就業數據。鑒于充分就業是美聯儲雙重職責之一(另一職責為通脹),美聯儲官員們將關注是否有跡象顯示勞動力市場穩步好轉趨勢仍在繼續。
(2)消費者信心。消費者信心對于判斷美國消費者是否受到市場波動以及海外經濟疲軟影響至關重要。周五將要公布的密西根大學5月消費者信心指數也很有可能顯示信心上升。美聯儲對消費者信心頗為敏感。
(3)零售銷售。家庭開支占美國經濟的70%,如果消費者情緒不樂觀,將影響他們的消費行為。
(4)消費物價指數。由于之前能源價格下降以及其他進口商品價格降低,美國通脹水平仍遠低于2%的目標水平,預計未來仍將維持在低位。
美聯儲升息決策頭等因素——中國
中國一直是美聯儲升息決策必須考量的頭等因素。早在2009年美聯儲1800頁的會議記錄中,華盛頓決策者最為關心的問題是:中國能否實施必要的結構性改革,讓中國經濟從依賴出口和投資轉為主要由國內消費驅動?因為美國“需要全球經濟的再平衡,從而讓美國能擁有更好的外部需求”。
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15年美國對中國出口1161.9億美元,下降6.1%,占美國出口總額的7.7%,提升0.1個百分點。
這意味著,乍看之下中國經濟低迷不會造成多大的直接影響。實際上中國經濟低迷的間接影響仍可能通過數十個嚴重依賴中國的國家波及美國,尤其是在巴西等其他新興市場疲弱之際。美國經濟加速增長和加息的前景可能引發資本從疲弱的新興市場流出,以及匯率波動和市場進一步動蕩。這可能進一步推升美元匯率,拖累美國出口,拉低通脹。
據路透社前幾日的報道,根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在全球出口中所占比重由2014年的12.3%升至13.8%。這是美國在1968年曾經占到的比重,此后任何國家一直都望塵莫及。
世貿組織(WTO)1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2015年出口額達2.27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一。美國出口額1.5萬億美元,排全球第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