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熱的PPP項目立法正在加速
目前ppp項目存在法律法規不健全,ppp項目運作模式機制與管理經驗相對不足的問題。這也意味著,雖然PPP項目在發展中能夠推動結構性改革,但是在實踐中還有一些“瑕疵”,只有政府與企業建立相互信任的機制,PPP項目才能夠真正發揮出應有的功效。
10170個項目、12.04萬元的總投資、覆蓋達到19個行業的PPP項目(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正成為一項主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措施,然而,財政部與發改委對其管理職責如何劃分,也成為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日前,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在成都帶隊對四川省PPP工作開展調研督導期間表示,要進一步明確要求財政部要發揮好在公共服務領域推進PPP工作的牽頭作用。
隨后,國家發改委網站也發布了《七大傳統基礎設施領域做好PPP有關工作》的通知。據了解,PPP項目,最先由財政部推動,隨后發改委也加入,可以說,兩部委管理職能均與PPP項目有關聯。似乎是 “九龍治水”在困擾著PPP項目的發展。在著名經濟學家看來,就內部職責分工等問題,沒有統一協調好,有些各自為政的味道。
“PPP模式最大的特點是邀請社會資本參與進來,尤其是民營企業的參與,如何保證民營企業愿意參與進來成為關鍵所在。”認為,關鍵還是處理好政府和企業的關系,推動國家“新36條”的重點工作加以充分落實,讓民營企業參與過程中的“天花板”真正消失,給予其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來,我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為穩增長,國務院也多次表示要突出穩增長,并提出要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電信、能源等領域。在此背景下,被業內稱之為“36條”的規則也在我國經濟放緩的情況下出爐。此后,多個部委也密集出臺了相關行業的細則。
可以說,民營經濟,不僅是我國改革開放中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國市場經濟中的主體,擴大民營經濟發展空間,對于穩增長有直接的作用。“必要時采取政府補貼機制,根據企業的經營狀況調整投資回報率,形成長期穩定的投資回報,這樣才能對社會資本產生吸引力。”
作為政府的一方更是應該充分行使好自己的管理職能,對PPP項目的管理過程中存在的法規制度缺失、政府權責劃分不清、管理效率不高等問題進行改進,同時,建立相關的法律制度以保證PPP項目所頒布的政策、規定,地方政府要保證落實到位,否則,PPP仍將回到以前的老路,即仍在國企和地方政府之間徘徊,或者出現“與民爭利”以及民營企業是“二等公民”現象。
那么,對于兩部委的職責劃分方面不清晰,是否會對地方PPP項目實際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擾呢?表示,PPP職責分工不明晰、不明確,必然會對地方PPP項目實際工作造成困擾。PPP模式本來就是為了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務,將PPP模式切割成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不同模塊,將會給實際的執行者帶來困擾和不良影響。
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之后,財政部與發改委負責人都表示,PPP項目分工一錘定音,今后在推進PPP工作職責分工中會更加明確。
針對PPP項目熱潮背后的職責分工問題,似乎迎來了轉機。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在聽取了PPP項目模式推廣情況匯報后認為,PPP項目模式方面,存在政策銜接配套不足、社會資本參與度不高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會上提出為推進PPP模式給出了四大舉措,并對職責分工給予了明確的答案。
據了解,發改委負責傳統基礎設施領域的PPP項目,公共服務領域PPP項目由財政部牽頭負責。這也意味著,此次會議不僅厘清了相關部委的職責,隨后也會有針對PPP項目模式的配套政策會逐步出臺。另據了解,火熱的PPP項目立法也正在加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