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融資過猛已是不爭的事實
時至今日,隨著IPO發行節奏的加快,A股IPO堰塞湖問題得到了快速地泄洪。與此同時,在股市扶貧的背景下,不少企業也打著扶貧的旗號,先后更改注冊地址,試圖獲得IPO的綠色通道。而在股市上市通道有所拓寬的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企業也能夠完成上市目標。從本質上分析,股市本身屬于財富資金再度分配的場所。然而,當一部分群體在股市中實現一夜暴富的同時,實際上意味著另一部分投資者的財富會受到沖擊。
股市運行重心的下移,也是新增流動性抵御不住抽血壓力的真實寫照。只有提升股市投資功能,才能夠為股市融資功能更好地服務,才是多贏之舉。中國股市多年來屢獲“熊冠全球”的稱號,股市長期處于熊長牛短的格局,也讓投資者未能從市場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投資回報。與此同時,“重融資輕回報”以及“上市難退市更難”的現象,更是長期以來中國股市的真實寫照,而這也恰恰強化了股市“熊長牛短”的特征。
雖然自2016年以來,中國股市開啟了IPO新規模式,即取消了預繳款申購,減緩了新股對存量資金的分流壓力,但IPO融資與再融資規模的疊加,卻是一個龐大的融資數字。與此同時,進入2016年下半年,隨著股市IPO發行節奏的提速,也逐漸從原來一個月核發兩批,演變為一周核發一批,而月均籌資規模高達200億元以上。時至今日,中國股市基本上在每個交易日有3家新股可申購,而這一發行節奏也是出乎市場的預期。
2016年,可以稱得上“史上第一融資年”,全年累計超過1.6萬億的融資規模,也出乎了市場的預期。對此,筆者認為,IPO新規確實能夠從某種程度上減緩新股對股市資金的分流壓力,適度的IPO發行節奏并不會對股市存量資金構成太多的分流影響。但是,發行節奏驟然提速,則沖擊力也將會隨之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IPO過快發行,其對市場的沖擊影響不僅僅在其發行上市的過程,隨之而至的,還有密集的限售股解禁、高管減持套現乃至再融資壓力。由此一來,隨著A股上市公司家數突破3000家,龐大的限售股解禁壓力、密集的減持套現以及再融資需求的水漲船高,都會給市場帶來長期性的沖擊。
企業成功上市,企業身價得以大幅提升,而上市公司大股東以及高管也可以輕松一夜暴富。然而,在巨大的財富誘惑下,他們擁有極其低廉的成本優勢,也開始著手減持套現。更有甚者,為了規避減持套現的政策約束,提前做好辭職準備,滿足其提前減持套現的目的。隨著這一現象的增多,進一步加劇了市場“脫實向虛”的風險。“中小企業多,融資渠道少”,這確實是國內市場的一大真實寫照。
但對于財富資金最為聚集的股票市場,在巨大的利益驅使下,一旦企業成功上市,就意味著身價大增,這遠比老老實實做實業賺錢來得輕松,而當市場減持套現潮持續涌現,實際上也對市場構成了持續性的沖擊。融資功能固然重要,但投資功能也不應該掉以輕心。只有持續提升股市投資功能,才能夠為股市融資功能實現更好的服務,而這也是均衡股市投資與融資功能發展的重要性,這樣才能夠形成多贏格局,才有利于中國股市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股市融資過猛,已經成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而股市運行重心的下移,也是新增流動性抵御不住抽血壓力的真實寫照。顯然,此時此刻確實需要正視中國股市融資過猛的問題,且需要對股市IPO發行節奏進行適時適度的調節;同時,仍需要更有針對性的提升再融資審核門檻,降低再融資的規模。除此以外,針對接連不斷的減持套現事件,也需要制定針對性政策給予約束,盡可能降低其對市場的沖擊壓力,要把投資者的切身利益擺到更重要的位置上。
想要了解更多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的報道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