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貨款現象加劇 歐債危機牽動萬里之外浙企
對歐洲從事溫州人趙先生最近很糾結,他正在考慮是否要和一位意大利客戶續約,因為對方提出賒銷,他不知道是應該冒險接下訂單還是放棄這位客戶?
歐債危機愈演愈烈。12月5日,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公司將包括德國和法國在內的15個歐元區國家列入信用評級觀察名單,并認為不斷發酵的主權債務危機正在對歐元區最穩固的經濟體造成影響。
歐債危機就像一個巨大的漩渦,不僅沖擊了歐元區16國,萬里之外的浙商們的“神經”也被時刻牽動著。
拖欠貨款現象加劇
“利息、賠償金什么的我也不指望了,把欠我的5萬歐元貨款給我就行了。”在義烏國際商貿城經營飾品的劉明很是煩惱。
遭遇貨款拖欠對于已經在義烏經商多年的他來說,不是新鮮事,但劉明說,“這次不一樣,這個客人以前信譽超好的,打款總是很準時的。”
劉明知道,這位客人的突然“毀約”跟愈演愈烈的歐債危機有關。
客人姓黃,3年前開始和劉明合作。每次來義烏,黃先生都會帶來大額的歐洲訂單和一些歐洲客商。
今年上半年,黃先生帶著幾位荷蘭客商參觀了劉明的工廠后,向他訂購了總價值近5萬歐元的婚慶飾品。
“雖然這次要的貨量不大,但是和他合作付款很及時,而且利潤也不錯。”劉明說。
貨物在8月份發往歐洲,按照合同約定,5萬歐元的貨款將在9月1日之前打進劉明的銀行戶頭。
然而,匯款并沒有如期打進他的賬戶。“我打電話去問貨款的事情,他總說經濟不好,東西賣不動,要等產品賣完后才能付款。”劉明無奈地表示。
做紡織品加工的黃右濟雖然不需要像劉明一樣擔心催了又催卻總落實不了的貨款,但歐債危機的蔓延讓他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來。
他特別交待公司的業務部門,隨著歐債危機的擴大和經濟形勢的變化,不少歐洲企業都面臨融資能力減弱、商品銷售困難等問題,到時他們很有可能會拖欠尾款、違約甚至倒閉,這可能導致國內企業遭受損失,因此一定要落實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投保率必須達到90%以上。
這種擔心是有依據的。今年以來,全國報損數據突破了歷史峰值,是去年同期的3.5倍,更是比金融危機爆發當年一年的損失還要多得多。其中由于政局動蕩及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引發的風險占到了今年可能損失的60%多。
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浙江分公司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11月,我省出口企業的報損金額同比上升40%,提出報損的企業數量占到了投保企業總數的四分之一;同時,報損金額達100萬美元以上的大案就達40起;受歐債危機影響,涉及歐洲國家的報損金額占總額的四成。面對大量的投保和報案量,浙江信保的員工不得不加班加點。
“外貿交易從訂單到提貨往往有一定的周期,下訂單的時候情況還好,到交貨時情況有變,一些國外買家此時就會選擇拒不收貨。”中國出口信用保險浙江分公司業務管理處陶林說,不少情況下浙企已經把貨發出去了,卻只能停在大西洋或是太平洋的碼頭上支付每天的倉儲費。怎么辦?如果是投過保險的企業,一旦報案,保險公司就會出面和買家交涉,交涉不成功的話可以直接理賠。同樣,遇到收了貨不付款或是國外公司倒閉的情況,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受理案件后也會迅速交辦。
迎來貿易壁壘大考
11月10日,美國商務部針對中國光伏晶硅電池的反補貼反傾銷聯合調查案立案調查。包括正泰太陽能、浙江舒奇蒙、寧波日地太陽能在內的浙江11家企業成為調查對象。
11月18日,三花股份披露,美國聯邦公報日前發布了公司輸美方體閥反傾銷案第一次行政復審終裁結果,裁定傾銷稅率為5.22%。
同日,盾安環境發布公告稱,根據美國商務部發布的中國企業向美國市場傾銷家用空調方閥產品反傾銷調查第一次年度行政復審終裁結果,公司下屬子公司盾安禾田的傾銷幅度為9.42%。
11月15日,海亮股份發布公告稱,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近日獲悉巴西貿易保護局于2011年11月10日正式對原產于中國的紫銅管發起反傾銷調查,傾銷調查期為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
西方不少發達國家仍在金融危機中徘徊,可能招致更多貿易壁壘的圍堵。這對于出口大省的浙江來說,明年將面臨更多的貿易摩擦。
“歐債危機會拉低中國經濟增速0.5個百分點,出口減少7%。”法國外貿銀行經濟學家帕特里克·阿蒂斯說,“中國正面臨世界貿易停滯和貿易保護主義風險。”
從傳統剛性需求產品到新興產業遭遇反壟斷反傾銷,從做空“中國制造”到美參院執意通過人民幣匯率案,歐美主要貿易國這些行為均釋放出一個信號:爭奪海外市場和貿易順差的“戰斗”已悄然打響,貿易保護主義再次抬頭。
作為出口大省,浙江傳統外貿企業從今年第3季度以來已感受到“陣陣寒意”。義烏海關數據顯示,當地外貿出口額環比2個月下滑,10月份對歐貿易環比下降超25%。商務部預計,我國出口環比增速回落的態勢可能持續到明年。
“明年來自歐盟的貿易救濟調查形勢會更嚴峻。”浙江省商務廳公平貿易局副局長孫少波表示,2010年歐盟對中國出口產品發起貿易救濟調查11起,是2009年的1.6倍,立案數量為近四年來最多,涉案金額也比較大。
暗流正在涌動。就在最近,歐盟委員會貿易委員德古赫特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稱,歐盟將對中國大范圍的政府補貼項目采取行動,以抵御受到不公平補貼的中國低價產品進入歐市場并對歐產業構成威脅。
在孫少波看來,類似這樣的信號必須引起重視。記者也了解到,就在美國對我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的同時,在歐盟內部,也在醞釀著同樣的準備。而眾所周知,對我國光伏產業而言,沒有歐盟市場就沒有今天世界第一的產能和出口規模。{page_break}
一扇門關上總有另一扇門會打開
世界充滿不確定因素,但好在浙商從來不乏 “靈活應變”。對于他們來說,寒冷的天氣,也許正是醞釀新芽的前奏。
這些天,陳永海蹙著眉頭,陷入沉思。作為義烏花蝴蝶襪業的老板,眼看著自己產品第一大市場——歐洲的訂單快速下滑,此刻他腦子里想搞清楚的只有一件事——下一個市場在哪里?
年初至今,陳永海的第一大市場西歐,訂單已經減少了12%,一位希臘主力客戶的訂單,由原來每年68萬美元銳減到今年的10萬美元。
陳永海說,他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感慨什么。面對不斷下滑的訂單數,他希望轉向新興市場尋求路徑。巴西、俄羅斯,成為他最新鎖定的目標。
凡事總有兩面。當出口變得難受,海外收購卻充滿愉悅。
就在最近,寧波華翔電子集團簽署了收購德國塞爾納汽車配件公司核心業務的協議,收購總金額預計將達6000萬歐元。而“塞爾納”總部位于德國巴伐利亞州,擁有2000多員工,是高檔轎車內飾和功能零件的行業佼佼者,主要為奧迪、寶馬等高檔汽車品牌提供天然桃木內飾產品,今年年初宣告破產。
同樣在寧波的一舟集團收購了德國威運高集團部分股權。雖然只花費了1000萬歐元,但這家上世紀90年代初才成立的企業,卻成為1920年就誕生的歐洲著名通信連接產品商的“大老板”,不能不讓業界對于通過并購實現“走出去”信心倍增。
浙江省商務廳外經處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浙江企業已獲審批的對歐直接投資為7.7億美元,約占境外投資的四分之一,赴歐收購的誘惑可見一斑。
“誰在內銷上走得快,誰就有新的出路,企業還把希望寄托在出口上那就沒出路了。”浙江省家具行業協會會長蔣鴻源表示。
來自家具出口大縣——浙江玉環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該縣盡管出口下降了8.63%,但是由于內銷相對增長較快,總體銷售額同比增長17.39%。
嘉欣絲綢董事長周國建告訴記者,近年來公司加大了開拓國內市場的力度。譬如去年年底嘉欣絲綢將原計劃用于“真絲梭織服裝項目”的6050萬元募集資金變更為 “嘉欣絲綢內銷品牌項目”。而電子商務也為嘉欣絲綢內銷帶來了巨大突破,今年該公司產品網上銷售額可突破1000萬元,預計明年可超過3000萬元。
在周國建看來,不能簡單地將“轉型升級”理解為“拋棄”出口。事實上,絲綢、服裝等產品出口仍然具有較為廣闊的前景,關鍵在于產品研發、營銷策略等如何進一步升級。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