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O中國人事缺位轉型難求
反周期并購機會可遇不可求,轉型持有物業將是SOHO中國未來轉型的必經過程。但要真正實現轉型,運營模式以及管理團隊的調整將是SOHO中國必須面臨的挑戰。
實際上,早在SOHO中國宣布轉型的初期,宋延慶就曾指出,由散售為主轉為持有經營為主后,SOHO中國的經營管理模式必然也要做相應調整。
組織管控及組織結構需要重新設計,比如增設租務管理部及項目招租部。轉型后價值鏈延長了,業務重心也發生了轉移,除了優化調整既有的開發流程外,還要新建經營流程。而且要進行人力資源團隊的調整和配置。
調整和配置好新團隊后,要使新團隊成為一只權責清晰、緊密協助、具有較高凝聚力和執行力的團隊才是目的,這無疑也是一個挑戰。
正如宋延慶所講,SOHO中國隨后的人事變動也異常激烈,公司推廣、設計等多個部門的負責人相繼離職,包括副總裁許洋、主管工程的高級副總裁李虹、推廣部總監王春蕾等。副總裁王勝江的離職更凸顯出商業模式的轉變給公司人事帶來的巨大影響。
原團隊的分崩離析使得SOHO中國不得不借助外部專業的力量,隨后,SOHO中國即與盈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公司,雙方各持50%股份,由該公司專門為SOHO中國的自持商業項目提供商業運營服務,從定位、招商到運營等后續階段。
按照目前進展看,無論是內部團隊建設還是依靠外腦,自持物業的轉型仍舊原地踏步。未來的人事選擇顯然承載著SOHO中國轉型的關鍵要素。
相關鏈接:
對于轉型,在租金收入占比微小的狀況下,SOHO中國不得不進行另外的盤算。
于茂華分析說,地產行業周期性調整遠未結束,在未來通過招拍掛已經很難拿得好地段的情況下,SOHO中國或將憑借手頭還算充裕的現金,參與一系列資產與土地的并購,以期取得一些優質的物業與土地,這也可算作是一種轉型方式。出售上海項目,亦屬回籠資金的重要手段。
2014年年初,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公告,SOHO中國已與金融街達成協議,將以52.32億元出售位于上海的“靜安項目”和“海倫項目”。算上計劃以30.5億元出售的凌空SOHO部分面積,該公司通過出售上海項目變現的資金已達82.8億元。
在上述交易中,SOHO中國均表示,在合適的機會下更新公司若干非核心資產將繼續成為公司長期戰略的一部分。公司將繼續留意市場機遇,以收購北京及上海黃金地段的高質素資產。
住宅市場形勢仍不明朗,可能出現的調整恰恰將為現金充足、實力雄厚的開發商提供收購土地或項目的機會。這種反周期收購的做法,正是SOHO中國在充實土地和項目儲備方面多年秉承的策略。
SOHO中國管理層還在2014年半年報中明確表示,公司正積極為可能出現的收購做資金方面的準備。在2014年接下來的時間里,公司將持續關注市場狀況,“以發掘在北京和上海的黃金地段收購優質資產的機遇,用合理的投入去爭取最大可能的回報”。
于茂華對記者分析稱,“張欣去年開始進行海外投資,也算開發商轉型的一部分,而且買的時機還不錯;另外,它由售轉租,地產開發較早就從一線向二線轉,現在除了北京,其他地區都在收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手握現金,也并不代表SOHO中國在京滬市場就能有所斬獲。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進入上海市場的SOHO中國項目開發進度緩慢,“外灘8-1爭奪案”中也輸給復星集團。近期,公司爭奪北京雙料地王西城區華嘉胡同地塊,亦被華融以74.6億元高價壓制。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