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購物之都優勢減弱
香港近期多項經濟數據表現不佳,據香港文匯報報道,對于最新公布的香港PMI指數創6年新低,7月整體訪港旅客按年減少8.4%,零售業總額也連續五個月下跌。有香港議員形容,目前零售環境比“非典”時期更差。
有人退出,但也有在中國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的品牌會來占領好位置。同時,香港的法律環境和金融優勢還是會讓很多品牌愿意把亞洲的根據地設在這里。而店鋪未來更可能擁有形象宣傳的作用,比如線下客戶活動,當成活的廣告牌。
據了解,在中國店鋪極少的高端珠寶品牌Harry Winston對Coach退出的店鋪表現出了興趣,當然,租金一定會比Coach便宜不少。
曾幾何時,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香港被稱為購物者的天堂,去香港買東西是當時最時髦的風潮。投行瑞士信貸預測,香港零售額2015年將下滑5%,為2000年以來最大的年度降幅,逐漸減少的內地游客是很大的原因。
由于香港頻頻爆發圍堵內地游客的惡性事件,再加上近期的“反水客”活動,都傷害了內地旅客的感情,香港特首梁振英為此曾指出,旅游業相關數據令人失望,“趕客容易請客難”,不容許破壞香港好客形象的行為或者言論,不想見到任何沖擊外來旅客的行動。
與此同時,出境游成為了國內游客的“心頭好”,日本韓國成為出境游的熱門地點,再加上臺灣對大陸旅游條件的放寬,讓內地游客有了更多的選擇,去“被歧視”的香港還是去被歡迎的日韓,游客心里有桿秤。
還有人認為日元和歐元的走低是很多人購物放棄香港的重要原因,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香港的區位優勢正在減弱是更大的原因。
“香港原本輻射內地、日韓、東南亞,也是歐美與內地連接的中轉站,本身是一個很好的跳板。但是在WTO的框架下,隨著內地與其他國家,以及各國之間親密度的增加,這個中轉站的作用越來越小了。很多人做生意不再需要經過香港這個渠道。”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說,而且目前承受到的壓力非常大,比如日韓,除了奢侈品,在大眾消費品上也很有競爭力,“香港本身是金融業強,本地制造業很弱,在如今沒有實業支撐是很難持續發展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