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vin浪凡的創意總監走了 人事變動太大
當市場環境變得糟糕時,許多公司的內部矛盾才會爆發,比如創意總監一個接一個地出走。
如你所知,為Lanvin工作了14年的創意總監Alber Elbaz宣布離開品牌,他的個人物品都已搬離了辦公室。2015年還沒有結束,我們已經看到了巴黎世家不再和Alexander Wang續約、Donna Karen離開同名品牌、Raf Simons卸任Dior的藝術總監,所以誰是下一個?
這是個很老話題了。
早在2010年Alexander McQueen自殺,和John Galliano因為情緒失控、冒出反猶言論而被逐出Dior的時候,設計師是否被時裝工業過快運轉的機制而壓垮的討論便已經開始。感興趣的話,你可以看看時尚作家Dana Thomas今年初發表的新書《眾神與國王:亞歷山大·麥昆和約翰·加利亞諾的興衰》。
如花旗銀行奢侈品分析師Thomas Chauvet對《紐約時報》所言,明星設計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設計師來來去去,對時裝屋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忠誠。
如果說時裝屋過去不是這樣的,那一切都是何時開始變化?
讓我們回到1980年代,LVMH和PPR(現在叫Kering)等奢侈品集團通過不斷購買品牌而成立起來之后,原本家族式經營的時裝屋們就踏上了另一條命運之路——它們面對的市場擴大至全球,職業經理人制度為之注入了更現代的管理方式,當然制定了更明晰的營收計劃。
這些已被納入大集團的時裝屋來說,它們早就遠離那段由創始設計師隨心所欲掌控的日子——根據瓊·馬什(June Marsh)那本《時尚設計史》的說法,巴黎世家的創始人Cristóbal Balenciaga去世之前,遺愿之一就是結束他的品牌,不要讓它繼續下去。然而如你今天所見,這一遺愿并未被執行。
難道就沒有在這種生態下仍然如魚得水的嗎?當然有,比如已經72歲的Karl Lagerfeld。他兼任著Chanel和Fendi這兩家最負盛名的時裝屋的設計工作,同時還有功夫去當攝影師,去拍品牌的微電影。
并且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設計師接受,并且適應如今時裝工業的節奏和生態。2013年,29歲的J.W. Anderson 在經營自己品牌的同時,還接受了Loewe創意總監的職位;而現年34歲的Vetements的設計師Demna Gvasalia,也確認即將接替Alexander Wang的位置入主巴黎世家。大品牌為年輕設計師提供更深入了解商業世界的機會,以及受眾更廣的職業舞臺
這個世界在變,總有新一代的人能適應它。
人們試圖在一些Elbaz說過的話里找到他對工作口誅筆伐的蛛絲馬跡,比如他曾說,“我們設計師的生涯始于想成為一名裁縫、始于夢想、直覺和感覺?,F在我們成為了’創意總監’,要創作,但更多時候只是監管。我們不得不成為一個圖像制造者,去挑起話題、讓一切在照片里都看上去是那么的美好,要讓屏幕尖叫,寶貝。”
聽上去很憤懣是嗎?但這就時裝工業現行的游戲規則。作為設計師,光出好看的設計遠遠不夠,更重要是得好賣。
盡管強調美學、傳承和文化符號,但時裝屋本質上和手機生產商、汽車制造商無不同,都在不斷推陳出新和刺激購買欲望中,追逐著利潤。在迷離華麗的廣告背后,同樣有著完善的顧客購買行為分析和銷售計劃。而在這整個鏈條上,創意總監和輔助他的設計團隊,不過是其中一環。
在這樣的角色設定之下,一旦銷售不理想,管理層總免不了問責創意總監。Lanvin并不是上市公司,所以也沒有公開的財務報表。但據時尚總監Vanessa Friedman從接近Lanvin的人士處得到的消息,Lanvin今年的營收將從2014年的3.21億歐元,下滑至2.21億歐元。
事實上,對于所有奢侈品公司來說,今年都不會過得輕松。貝恩咨詢預測,2015年設計師服飾與鞋履等單品的銷售額較之上一年只有1%的微弱增幅,成為自雷曼兄弟倒閉以來的最差增長表現。
即使業績完成得不錯——Raf Simons為Dior的上個財政年度帶來18%的有機增長率——但大型時裝屋每年都要發布春夏、秋冬、度假、早春、早秋,甚至高定等多個系列,設計師本人不得不疲于奔命。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