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聲”四起 服裝要和低價說Bye-Bye?
逛街小記
一次失敗的砍價
“這格子襯衫有點貴,給我便宜點。”
“不能再低了。”
“以前我買的同一款比這個便宜。”
“現在原料都漲了,來貨價高了,這個價錢真不能再低了。”
以上是幾天前記者逛街買衣服時與一位服裝店鋪主的對話。
幾番砍價不成,又因是心儀之物,最后只能以高出以往不少的價格買下了那件衣服。說實話,還真是有些心疼多花的銀子。
趕上周末,又正是“涼風瑟瑟秋意濃,催人快把冬衣換”的季節更替之時,于是約上兩個“閨密”一起去逛街。
那天,我們事先拉了一串長長的購物清單——棉襯衫、牛仔褲、風衣、絲巾、秋季長裙、厚絲襪等等,以及其他在逛街途中可能隨時吸引我們眼球的漂亮衣物。
我們先來到了賣牛仔褲的攤位前,三個人一頭扎進去,脫了這件穿那件,試穿得不亦樂乎,待到大家都選好了自己喜歡的款式,決定以集體的力量跟老板討價還價時,可誰成想老板就是不給“面子”,盡管我們三個人一起要買6條牛仔褲,可他仍然堅持每條只便宜20元,最后沒辦法,我們每人都只買了一條,走人。
隨后的購衣砍價過程也差不多如出一轍,幾乎都不成功,而店主拒絕我們砍價的理由也驚人的相似——原料漲了,拿貨貴了,沒那么多利潤了。
本來乘興而來,素有砍價自信的我們在和若干店主幾番較量之后都不免有些喪氣。
“怎么衣服價格都漲了啊?怎么一點都砍不下來啊?”幾個人一路不停地嘟囔著。
最后,我們只能摸著干癟的錢包和為數不多的“戰利品”早早“打道回府”。
成本上漲誰“埋單”
價格是當前人們談及最多的一個話題,對于服裝行業而言,同樣如此。
在用工成本、土體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以及棉價飆升等種種因素作用之下,服裝價格上漲與否已經是擺在眾多企業面前最為現實的問題。
“服裝漲價是水漲船高的事情。”中國服裝協會顧問蔣衡杰如此判斷。
他進一步解釋道:“在傳統的服裝加工制造成本構成中,原料成本占到了60%~75%,加工制造成本僅占25%左右。現在的情況是,原料成本和加工成本都在上漲。制造成本剛性上漲必然向下一個環節傳遞,直接面向終端消費者的服裝,不漲價就要虧損,這就是水漲船高的道理,也是市場作用的表現。”
河北省服裝行業協會會長劉連紅也表示,棉價已經漲得有點不正常了。在當地協會此前召開的一次會上,幾家大的紡織企業紛紛表示,已無法承擔如此之大的成本上升壓力,要提價。
劉連紅認為:“上游的漲價壓力肯定要向下游傳遞。因為上游企業無論如何去調整產品結構、壓縮成本,都不可能消化眼下如此大的棉價上漲壓力。”
事實上,據劉連紅介紹,河北的部分服裝企業已經開始調整價格。比如一些褲子生產企業已經將批發價格上調了五六元。由于調整的幅度不是很大,漲價得到了下游企業的認可。
另據《石獅日報》日前報道,不少泉州的品牌服裝企業也已開始提價。如特步近日公布的半年報顯示,服裝類產品平均售價增長了13.9%。“對于我們服裝類產品而言,上漲通道剛剛打開,提價或成為趨勢。”特步一位市場部經理表示。
上游成本壓力向下傳遞,服裝價格上漲已經成為定勢,但這種壓力并不能百分百的傳遞至終端,完全由消費者“埋單”。
蔣衡杰特別指出:“漲價是肯定的,但能漲多少,消費者會不會接受,則是企業最需要考慮的問題。不漲,企業受不了;漲多了,消費者不買賬,一切都是空話。所以這個度企業一定要把握好。”
晉江一位服裝企業負責人也表示,對于終端零售市場的提價幅度,不同的企業,其銷售、定位不同,定價話語權也不同。品牌附加值大、利潤高的企業,不會因為這次棉花價格的大幅度上漲而受到太大影響;但對于出口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影響會比較大。
在蔣衡杰看來,此次成本上漲雖然是對服裝行業的一次嚴重考驗,但也是全行業加速結構調整,實現產業升級的契機。因為,市場因素將逼迫企業進一步改革創新,提高生產效率,不斷提升品牌附加值。
品牌服裝漲不漲
棉價上漲就像傳染病毒一般,首先波及織布業,然后向印染、服裝及輔料制造業傳導。事實上,上半年由于原料庫存尚充足,棉花漲價似乎并未反映在春裝和夏裝上,直到秋裝上市,“棉花漲價癥候群”現象才開始充分體現。
面對棉價上漲,品牌服裝企業是否也會隨之而漲,我們聽到兩種聲音:漲和不漲。
持上漲觀點者認為:經銷商和零售商理所當然地想把增加的支出轉嫁給消費者。如運動服裝品牌“李寧”在6月份曾宣布,第四季度的服裝產品零售價提高17.9%。
在采訪相關企業時,持漲和暫時觀望不漲者各有支持者。
“今年服裝漲價主要還是受棉花等原材料上漲的影響。”說到漲價二字,重慶某西服品牌的總經理很頭痛。他表示,現在的原材料成本同比上漲了20%,甚至更多。
幸運路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韓加明對漲價毫不諱言:“凱賓科特品牌是一個皮裝品牌,現在也提價了,提了20%左右。因為我們的皮衣定位在中高檔,消費人群對于提價普遍接受。”
韓加明表示,雖然棉價提價對皮衣皮草影響不是很大,但是皮草皮衣的原材料價格也上漲了,僅皮革價格就上漲了30%。
持不漲價觀點品牌企業的論點在于,服裝品牌價格的制定是個綜合因素,不會因為某個因素的變化而變化。
北京大華天壇服裝有限公司總經理趙焱在談到服裝價格時說:“棉花上漲,我們內銷品牌并沒有跟著上漲。外銷的價格很透明,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等,都會隨著市場變化而改變,因此對于最終產品價格的上漲,客戶是可以接受的。內銷部分定價由于考慮的因素比較復雜,而且相對利潤空間更大,因此我們現在并未因為棉花價格的上漲而提價。”
趙焱還談到:“很多品牌選擇企業自己消化成本上漲因素,因為大眾消費品的價格需要大眾能夠接受。品牌不希望因提價流失消費者。因此,我們選擇犧牲些利潤,讓利消費者,這樣才能更好地維護相對固定的消費群。”
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國內很多品牌對于產品價格采取的是謹慎態度。
派克蘭帝副總裁呂智勇表示,派克蘭帝沒有因為棉價上漲而考慮漲價。“我們不會把成本上漲因素直接轉嫁給消費者。”
“遵循自己的規律成為派克蘭帝應對棉價上漲的措施,派克蘭帝會關注市場情況,根據市場情況和自己的成長規律來確定自己的價格體系,不會因為某一因素的變化而貿然調整產品價格。因此這次棉價上漲我們選擇自己消化。”呂智勇如此說道,但他并不否認服裝價格正呈逐年上升趨勢。
對于棉價上漲對服裝企業的影響,有業內人士指出,如果漲勢過快地傳導到服裝產品價格上,將使棉產品需求受到抑制。為規避成本大幅度提升,今年秋冬季服裝面料的構成可能會有較大調整。服裝企業可能會降低棉裝的比例,擴大滌綸、水洗等服裝面料的投入;或在棉服中降低棉的含量,添加更多的黏膠、化纖、聚酯纖維等成分;在采購環節將會更加精挑細選,選擇性價比更合適的面輔料。
就在國內服裝出現上漲潮時,中高檔服裝產地歐洲的服裝價格卻因為匯率的下跌有了下調空間。目前的秋冬歐洲服裝其實已經有部分品牌開始悄然下調價格,有的降幅達到了10%,但大部分進口服裝的價格還是維持不變或略有上調。
進口服裝品牌仔細思考,認真考察市場的變化。
總之,服裝價格漲或不漲,最終是市場說了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