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運動鞋服品牌是時候低頭向耐克取經
眾所周知,自2010年始,耐克們擁有強勢的品牌資產,且運動資源極其豐富,但隨著中國老百姓消費能力的日漸提升,未來必是洋品牌的天下。的確,從某個角度看,在中國,規模型的運動品牌過多,且嚴重同質化;而在中國之外的全球市場,你很難看到相同的狀況,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
就我觀察,世界運動用品市場的格局有這樣三個特點:一、全球性運動品牌基本來自體育強國,比如美國的耐克和德國的阿迪;二、在發達國家,基本都有3-5家本地規模型品牌,如日本的YY,法國的大公雞等;三、在專業運動用品領域,存在有一個很長的長尾,由若干中小型的專業品牌把持,且長尾之下還有更小的小尾巴。比如跑步的New-Balance、泰尼卡,戶外的TheNorthFace、板類極限的Vans、沖浪的O’Neil等等。
由此,對于未來中國運動用品市場的基本走向,我的判斷是,以中國的市場規模、增長潛力、消費需求的多樣性來看,一定會有可以跟耐克、阿迪達斯分天下的幾家本土品牌得以存活,還有一些會繼續在休閑服飾領域的紅海中拼殺求生,剩下的,如果堅持走運動路線,就必須與某項專業運動做結合,進入更細分的市場;然而,緣于中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以及重文輕武的文化傳統,市場需求需要有一個緩慢積累的過程,走這條路短期內要想做大會比較難。而如果走潮流路線,則需要極富個性的品牌定位和創新營銷方式。
回到正題,我想提醒運動用品企業的各位領袖,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當你們艷羨耐克后發而先至的所謂品牌優勢時,有沒有考慮過到底該為品牌投資些什么?(請注意是“投資”investment,而非“花費”Cost;并非咬文嚼字,只是不同認知不同結果)在年景好的時候,高增長率的一俊遮了百丑,在年景差的時候呢?靠“扒版”靠“CCTV5+贊助資源”的飽和攻擊可以創造過去,那么又靠什么去贏取未來?沒錯,活著是硬道理,但問題是,錢沒少花,品牌價值卻不見增長,遇到集體清庫存,遇到日益上漲的制造及渠道成本,有沒有可能換換思路換種活法?
有人說,學耐克是死路一條,沒法學,但君不見耐克們步步為營逐城逐地打敗我們的,恰恰是各位不想學習的東西。舉個例子,現在本土品牌都講“體育營銷”,且不說簽約運動資源的盲目性,單單是簽了合同付了錢之后的“放羊式管理”,就足以讓您大把的花費浪費掉大半。您不在運動員身上花費功夫,不在運動項目的發展上給予必要關注,甚至不愿意在與運動愛好者的溝通中去絞盡腦汁,只想要曝光機會,只想摘了桃子走人,那還有什么理由抱怨別人拿了你的錢還不說你好呢?還有什么理由抱怨消費者看不上你呢?
2011年,耐克搞了一個“用運動……”的主題推廣活動,除了整合性的廣告投放之外,活動的高潮是在上海8萬人體育場的“耐克運動匯”。去過的朋友,無論是體育官員還是媒體記者還是體育愛好者,都給予不錯的評價。猛看上去,耐克的這個主題甚至有些公益推廣的味道,因為它在號召年輕人參與運動,這才是領導品牌該干的事情。
做品牌貌似復雜,各種理論各種模型各種流派漫天飛,其實說穿了,一個品牌就是一個承諾,做人講“將心比心”,做品牌也是一樣。您只要把那些說給消費者聽的品牌口號在現實經營活動中給兌現了,您的品牌自然也就活在消費者心中了。
四年前,奧巴馬說“Change”,行文至此,也把這個詞送給本土企業的各位,趁著咱們家底子以及增長空間都還不錯的情況下,趕緊改變吧,不然真來不及了。李寧雖然得的不那么好,但千萬別把它的“改變”視為反面典型,恰恰相反,這種主動求變的意識正是很多品牌所欠缺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