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中國服裝設計產業20年風雨歷程
毫無疑問,服裝設計是當今世界上潮流改變最快的設計行業之一。服裝設計是一門十分特殊的職業,既強調藝術性,又強調實用性和商業性,不是純理論研究,不是孤芳自賞式的藝術創造,而是想象力、實用性、市場化的綜合。而中國服裝設計概念的出現是在20世紀80年代,真正崛起則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恰恰在此時,中國紡織報創立了有關服裝的版面,盡管涉及面相對不寬泛,但已成為在此時期開始騰飛的中國服裝業的喉舌。
也是在此時,對于中國服裝設計界來講,時裝設計師只是一個名詞,還沒有明確的職業內涵。從當時的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會員組成看,64位會員和理事主要是服裝企事業單位的技術官員、行政領導和高等院校的學者,服裝設計及相關技術人員不足10人。然而,就是這樣一批具有遠見卓識的創始會員為中國時裝設計師的職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設計師篇
時裝設計師成為廣泛充實的職業如今注冊設計師增加到1100多人
在1993年之前,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時裝設計師,只有裁縫。隨著國內市場風云變幻,國際思潮層出涌現,中國時裝設計師曾走過彎路,表現為對性感的誤解,過于追求露、透;對品位的誤解,過于追求奢華,作品叫好不叫座。設計師群體開始分為兩類,一類追求純藝術化,離市場很遠;一類純商業化,湮沒于市場中。在設計師徘徊期間,服裝產業卻如飛發展,如今企業已達近6萬家。由于企業設計人才稀缺,多數設計師開始轉軌,服務于企業,時裝設計師隊伍不斷壯大,注冊設計師增加到1100多人。
第一時期:1993年至1997年:群體形成時期。
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的國際化促進了國內市場的繁榮和時裝專業教育的發展,隨著國際時裝概念和市場經驗的引入,時裝設計師群體規模迅速擴大。此時的時裝設計師雖然還是一個缺乏職業內涵的、自由松散的群體,但已初步形成了職業概念和職業表象。
第二時期:1998年至現在:群體擴張時期。
衣著消費的成衣化和時尚化促進了服裝企業的品牌經營,為時裝設計師提供專業技能、道德規范等職業內涵得到檢驗和充實,時裝設計師群體的職業素質迅速提高。今天,隨著服裝業的發展和時尚產業的興起,時裝設計師已經成為外延廣泛而又內涵充實的社會職業,而服裝設計則成為年輕人向往的職業。
相繼而來的則是職業評選、專業大賽、流行趨勢發布、人才培訓和國際交流與合作。特別是中國國際時裝周的舉辦,推出了大量有影響力的職業服裝設計師。以亞洲時尚聯合會相關活動為例,2004年11月的韓國大會和2005年6月的日本大會,參加這兩次活動的有:趙玉峰、朱琳、劉薇、章曉慧、殷洪生、張義超、端木文、周紅、邢雁等10余位藝術委員、十佳設計師。設計師與企業家在市場磨礪中,正在達成共識,設計師在逐漸成熟。2003年10月13日,中國六位年輕時裝設計師武學凱、房瑩、王鴻鷹、顧怡、梁子、羅崢代表中國第一次登上巴黎盧浮宮T型臺,向世界展示了當代中國時裝原創設計,跨出了走向世界、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歐洲媒體說,觀眾"被中國設計師的創造力所震撼"。
去年11月和今年3月中國國際時裝周,亞洲時尚聯合會日本委員會和韓國委員會組織、推薦了4位優秀設計師舉辦了5場發布會。通過與亞洲時尚業發展較快的日本和韓國等國家之間開展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增進相互間的溝通與了解,促進了職業時裝設計師隊伍的建設和時裝設計水平的提高。
正如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王慶所言:從世界范圍看,時裝設計師經歷了手工業、生產和貿易從屬、品牌化的職業演變過程。從裁縫手工藝和工業化初期從屬于生產部門的成衣設計,發展到服務于流通部門的衣著商品設計和工業化后期的設計師品牌化,時裝設計師的職業內涵隨著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進程不斷發展演變。
設計篇
成衣設計向鞋帽飾品箱包延伸促進了衣著品牌的創立和發展
目前中國的服裝業正由加工貿易向品牌經營轉型,在國際市場上我們是一個加工業頭號大國,但品牌還沒有走向國際。我國的營銷網絡、營銷手段、設計、市場銜接方面和國際水平上有差距。設計上的差距,市場營銷經驗的不足比較明顯。
回顧這20年,服裝業依然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產業之一,而我國服裝業的現狀卻著實令我們尷尬甚至無奈。在紡織服裝的產業鏈中,國外企業控制了上游的織造開發及下游的服裝設計,在市場上形成了強有力的品牌效應。打造品牌的理念一經提出,服裝設計作為產業鏈的關鍵一環就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正如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王慶所言:當前我們社會的變革反映到服裝產業中,可以歸結為產業的轉型與市場的轉型。這個過程本身就為我們創造了很多的機遇。
王慶對此做出了更為精辟的陳述:面對"兩個轉型"為我們帶來的發展空間,作為設計師怎樣才能迅速跟上去呢?首先,要樹立服務意識,強化職業道德。設計師要用自己的內心感受來表現客觀對象,而不是一味表現自我。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找到自己的服務對象,了解他們的需求,然后用對藝術的理解和內心感受來滿足他們的需求,即和客觀對象達成共鳴。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為客戶服務,這是作為一名設計師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職業道德。
對于設計的很多靈感,都來源于生活。生活是我們一切行為的基礎。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自然會掌握整個社會的消費需求、消費動向以及市場趨勢,熟知消費需求也是了解市場的第一步。
王慶指出,我國的傳統產業是加工型的,當加工向品牌躍進的時候,先要有產品作保證,然后是系統的整合,最后演變為一種生活方式。所以目前不可小視產品的設計開發。接下來是做品牌服務,就當前情況,做品牌實際是在做系列產品的整合,即根據品牌的定位,把支撐這個品牌的一系列產品系統地整合起來,使它們能夠詮釋一個共同的理念,塑造一個統一的形象。
創立設計工作室,專門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是一條很好的出路。但這一類服務目前還沒有形成穩定的市場氛圍,設計師可以多做一些嘗試,比如從傳統加工廠那里爭取一下職業裝的市場,一方面繼續做高級定制,另一方參與各種行業職業裝的設計招標,今后,設計才是職業裝中標的決定因素。有能力的設計師一定還是要創立自己的設計師品牌。未來,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最終結果必然是零售商品牌壟斷市場,而零售商品牌是要以大量收購、兼并設計師品牌來實現它對市場的壟斷的。
目前,我國成衣業面臨著國際加工轉移和國際品牌瓜分市場的嚴酷競爭。為此,王慶指出,"提升產業層次,培育知名品牌"是成衣業持續發展的關鍵。隨著衣著消費的時尚化,時裝設計師要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從成衣設計向鞋帽、飾品、箱包皮具等商品設計延伸,促進衣著品牌的創立和發展。
教育篇
盡管形成了基本格局和教育體系但仍要加大人才開發和培養力度
中國高等服裝設計教育,始于二十世紀中后期,經過20余年的探索和成長,形成今天的蔚然態勢。20多年中,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時代變遷,贊譽雀起,其發展迅速之快令世人矚目。中國服裝設計教育不僅經歷了這一深刻的社會歷史并變革,而且以其輝煌的成就證明著自身的專業化發展正在融入世界現代服裝設計教育發展的主流。
20世紀中后期,中國開始了高等服裝設計教育,而如今,僅僅參與一次國際服裝論壇的院校就有幾十所。20世紀80年代,我們的服裝設計教育是無經驗、無教材、無師資、無設備。而今,在我國服裝設計教育已經形成基本格局和教育體系,不但有長、短規劃,有發展變革,還有經驗的積累和水平的攀升。當時,我們的服裝設計教育初漏端倪,雖然熱情滿腔,但是由于狹窄封閉,只能埋頭探索。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設計教育取得了不可低估的成就,不斷融入世界現代服裝設計教育發展行列之中。中國的服裝設計教育培養了屈指可數的設計師?,F在,一代代新人成長,出自高等設計教育搖籃的優秀人才比比皆是,已經形成了一支客觀的設計與技術隊伍。服裝設計教育從起步到發展,服裝產業從來料加工到開發品牌,已在風風雨雨中走過了將近二十個年頭。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王慶指出,進一步推動教學與產業的開發互動,加大人才的開發和培養力度,是我國服裝專業教育的出路。市場上有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學??梢匝堅O計師、企業家來兼職授課,把他們最鮮活的案例講給學生。反過來,也要請求企業家和設計師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實踐的機會,為他們參加各種賽事等多提供一些支持。改革開放20多年,我國社會已經從粗放經營的溫飽時代走進集約經營的小康時代,并將邁向個性經營的人本時代。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在不斷變化,時裝設計的職業行為也隨之改變。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紡織服裝系副主任賈京生指出,中國服裝設計師的培養,必須由T型臺上的務虛藝術轉到臺下的務實設計。否則中國將永遠只是服裝生產和出口大國,成不了設計大國。中國服裝教育與需求之間存在著不可回避的距離。如今,服裝企業最需要既擅長服裝設計,又懂工藝、懂版型、懂流行、懂營銷運作的綜合人才,而不是單一只會紙上談兵,設計圖面效果的人才。一些服裝專業的學生至今還陶醉在單純的藝術設計理念中不能自拔。賈京生說,他們崇尚藝術、鄙視技術,不清楚設計與產品的關系,不關心市場對設計的需求和內涵。同時,不少教師和學生誤將服裝教育看成是單純培養藝術大師、展示藝術才華的教育,于是樂此不疲地熱衷于各類大賽,渴望著一舉成名。從自我走向受眾、從紙面走向成衣、從學校走向市場,是中國服裝設計的當務之急。惟有如此,學生才能具有服裝的設計能力,市場的開發能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