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頻道:探尋廣州飲食文化之干炒牛河
在清末民初的時候,廣州的食肆大概分三種經營方式,一種是酒樓,一種是茶樓,再來一種是俗稱“二厘館”的粉面檔,“河粉”就是夾雜著“面條”而成為“二厘館”的大眾食品。
“河粉”,廣州的一味物美價廉的食品,由于它是用米漿制成,長期以來,不是用“湯粉”的形式出現,就是用加芡“濕炒”的方法處理,至于用“干炒”的方法,那是后來的事,而且還有段辛酸的往事。
那是一九三八年的事,本有堪稱“食在廣州”之譽的廣州,卻被日寇侵華打破而變得百業凋零,有一個叫許彬的商人只好結束了酒樓的生意,在楊巷路經營“粥粉面”檔。因為以前炒粉都是用“濕炒”打芡的方法處理,有一天,生粉剛好用完,許彬要去日偽區購買,誰知日偽設卡不許通行,買不成。此時,有一名漢奸卻在店內要吃炒粉,許彬的父親許伯疇說沒有生粉炒不成,但那漢奸卻意為許伯疇耍他,競撥出手槍威脅,執意要吃,許彬正好回來,見此,沒有辦法,只好進廚房燒紅鐵鑊,加芽菜將河粉炒好,再扒上拉嫩油至熟的牛肉應付了那漢奸。誰知那漢奸卻大快朵頤,以后每晚都來光顧。
那時,要掙幾個錢買生粉也不容易,許彬見這種炒法被人受落,也是求之不得,于是再在工藝上下功夫,一味“干炒牛河”應運而生,還佐上桂林辣椒醬,至令許彬的“粥粉面”檔一時門庭若市。
抗日戰爭結束后,洞天酒家率先將這種方法引入筵席單尾,這種廉價的街頭小吃便開始登上“大雅之堂”。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