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行業“高庫存”背后有哪些秘密?
2013年在嚴寒中開年,沉重庫存壓力下的鞋服企業們在這個冬天同樣難以感到一絲暖意。特別是2012年底“庫存賣三年”的論調,讓整個行業備受質疑。中國的服裝鞋帽行業普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2012年上半年,李寧、安踏、361度、特步、匹克和動向這6家國內運動品牌的總庫存達37.21億元。到了第三季度末,雅戈爾的存貨金額已經達到了驚人的近240億元,紅豆股份也有39.78億元的存貨。際華集團為34.81億元,美邦服飾和森馬服飾也分別達到了21.99億元和14.39億元。
雖然大部分企業的庫存是由于多元化經營項目所導致的,但是鞋服行業還是受到了高庫存的威脅,導致現金流較為緊張,傳統的通過加盟店擴張的運營模式亟待調整…即使“庫存夠國人穿3年”的說法并不客觀,可是鞋服企業的發展已經岌岌可危。
多元化經營拖累 高庫存威脅生存
刨除多元化經營項目的庫存,鞋服企業本身高庫存問題依然嚴重,并且已經讓企業經營面臨極大的挑戰。其中,存貨周轉天數由年初的171天增加到9月末的185天;而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由年初的28天增加到9月末的36天。這將提高公司的經營成本,公司將不得不通過借債等方式來補充營運資金,會造成成本的上漲和經營的被動。
此外,雖然鞋服行業整體經營性現金流占營收的比重從2011年底轉正,但對應的應收賬款周轉率增速卻大幅下降,說明公司將庫存發給了下級經銷商,但最終并未兌現成為實際現金流。
一旦公司出現現金流方面的困難,加盟商的盈利空間就會面臨被進一步壓縮,就有可能采取大幅度折扣方式促進銷售額增長、強行去庫存化。如此一來會引發消費者“持幣待購”心態,服裝非打折不買,反而破壞了服裝品牌價值。
供求失衡 成本增加
鞋服行業釀成今日的高庫存危機,主要原因在于供求失衡。從需求端來看,2011年下半年以來,經濟放緩、消費疲弱、價格高企使得居民服裝消費更為謹慎,另外,網購渠道對消費群體也產生了分流。
更大的問題在于供給端的運營模式為高庫存埋下了地雷。品牌鞋服公司的擴張,尤其是起步階段的發展,大多選擇加盟模式進行迅速的渠道擴張。這種快速的、加盟式擴張在企業發展初期能取得較大成果,但隨之而來的是對品牌門店管理的缺失。對加盟商開設門店選址、裝修、訂貨及營銷上指導不夠導致門店經營質量不高,對價格的管控能力不強帶來的加盟商盲目打折從而影響品牌形象等等。
迅猛擴張的同時,各種成本也在增加。一線城市核心商圈租金持續上漲,2012年9月上海優質零售物業首層租金高達60.8元/平方米/天,以100平方米的店鋪計算,僅一年的租金成本就高達222萬元。人工方面,自2009年經濟危機,人工成本的漲幅皆高于15%,2011年多家上市公司僅人工成本漲幅就超過20%。如此一來,加盟商盈利空間被壓縮,要進一步瓜分毛利。
行業模式不善 醞釀庫存危機
更壞的影響在于加盟模式下,鞋服企業難以了解終端市場的情況,對市場預期不足,價格與市場出現偏差,前期訂貨量一旦超出市場需求,很容易導致庫存層層積壓在各級經銷商處,庫存危機就此釀成。
2012年以來,鞋服提價空間收窄、消費需求繼續疲弱,多數品牌公司借助大力促銷的形式來消化大量庫存,去庫存確實能起到一定效果。但是同時也影響到公司的正常運營和可持續發展,在經歷陣痛期之后,行業發展模式的調整已經勢在必行。
供求矛盾導致服裝公司庫存增加,打折促銷成為消化庫存的主要方式,這種現象集中在2012年爆發,進而也引發市場對鞋服企業運營模式的質疑以及對未來行業發展的擔憂。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