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拐點來了 本土企業怎么辦?
過去十年里,本土制造業,尤其是小批量行業發展迅猛,有不少成為全球的領先者。例如華為在2012年首次超越愛立信,領跑全球電信設備行業;三一重工在工程機械的全球排名,10年間上升37位,躍居到2012年的第6名;振華重工在幾年前就占據了80%的國際港口機械市場。多品種、小批量行業歷來是本土制造業的軟肋,過去十年的整體發展也十分喜人。拿工程機械來說,2003年,全球50強的銷售額中,中國設備商只占1.6%;10年后,這一比例提高到16.9%,10年翻了10倍,入圍全球50強的本土企業也達到9個。
年復一年兩位數的復合增長率,提高了本土企業的國際地位,也帶來了盲目樂觀和過度自信,以及對拐點必然到來的掉以輕心。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本來就很不正常,對它習以為常就更不正常。就華為來說,如果有人問任正非“任總,您今年長高了多少”,大家肯定會說這人瘋了;但對“華為沒有成功,只有成長”,卻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擊節叫好呢?“沒有成功”,反映了任正非的低調和謹慎,或許正是華為成功的原因;“只有成長”卻讓人聽著心驚:人總有停止長個兒的時候,公司哪能無限成長呢?
多年來,本土企業總為年輕而煩惱,以趕超海外競爭對手為目標;其實有多少意識到,在超越競爭對手的同時,自己也是人到中年,規模越來越大,很快得應對低增長、不增長甚至者負增長等困擾競爭對手多年的問題。就如眼下的振華重工:高速增長戰略導致過度投資,過度投資導致固定資產折舊過高,伴隨著金融危機以來的營收下降,成本問題就如石頭露出水面,造成了公司自創建以來的首度虧損?,F在攤子鋪得那么大,公司運營低效,固定成本高昂,盡管營收已經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振華重返盈利卻還有長長的路要走。
隨著制造型企業的高速發展和規模壯大,下述三個問題會日益尖銳,在拐點出現時白熱化。前瞻性的企業會不斷優化和調整來提前應對;組織僵死、經營粗放的企業則未必,注定在拐點到來時要吃盡苦頭。
不管你是否承認,你在落入“增長陷阱”
高速增長、攻城略地時,本土制造企業大多采取高增長、高成本的競爭戰略,比如擴建生產設施、放置更多的庫存、雇傭更多的員工。這種戰略下,成本上升的速度往往超過營收上升的速度,尤其是當企業有了一定的規模、市場份額達到一定地步時。結果是企業的利潤率遞減,“有了市場,沒了利潤”、“賺是賺,不過賺的都進了庫存”,形象地描述了這個階段的公司的尷尬。隨著市場份額增加到臨界點,增長速度放緩,而在慣性的作用下,成本持續增長,尤其是高增長階段投資的固定設施開始運營、折舊,吃掉僅有的一點盈利后,公司就陷入高增長、高成本無以為繼的“增長陷阱”。
于是公司的重心就不得不轉移到保利潤。但這時候的成本剛性太大,例如呆滯庫存居高不下、生產設施利用不足、組織龐大、流程復雜,沒法從根本上降低供應鏈的運營成本,那就只好犧牲營收,放棄高成本、低利潤的項目或產品,在市場開拓上縮手縮腳,導致營收停滯不前,甚至負增長。
有一個大型設備制造企業,以前只要國際競爭對手競標,他們不管輸贏都要做,就這樣一路做到全球市場份額過半;但金融危機以來,營收大減,公司虧本,出于盈利考量,就不能繼續這樣做,結果是營收進一步下降,更加凸顯了高成本的劣勢。這樣,公司就陷入低成長、高成本的“增長陷阱”,同樣無以為繼。
“增長陷阱”是高速成長中的公司都會遇到的,也解釋了公司為什么不可能無限成長。從表面上看,這是市場份額與盈利水平的取舍,實質上還得在公司的供應鏈上找答案,即如何以更低的成本、更好的質量、更快的速度來滿足客戶的需求。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