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對整個傳統商業帶來巨大壓力
電商的強勢來襲,讓書店、3C數碼、以服裝為代表的百貨店先后遭遇沖擊。盡管以多元業態組合的購物中心還未受到明顯影響,但在近日的中購聯中國購物中心國際論壇上,業界專家認為購物中心需及早著眼消費趨勢,緊隨消費者需求,重新定義購物中心產品及業態規劃。
強化消費便捷性
電商提供的智能化服務,讓購物中心管理者再也不敢小覷這一“對手”。新天地商業管理有限公司執行總監譚祐華表示,近兩年,由于商戶不斷反映網上銷售的持續升高,讓其開始思考如何應對電商沖擊。
在譚祐華看來,對于購物中心管理者來說需要克服的首要問題即是如何實現便捷性購物。“消費者只需瀏覽幾分鐘就能完成一次網上購物,這個過程既可以省下時間又可以獲得實惠。而來到購物中心,這樣的便捷性就很難實現。”
譚祐華表示,購物中心想重新奪回消費者“芳心”需要從改變自身著手,首先要重新審視購物中心內所提供的商品是否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吸引消費者不得不到此購買商品。其次電商可以實現手機、電腦等多方式的智能化購物與服務,購物中心是否可以尋求突破口,與之聯動。比如讓消費者到購物中心取貨,或者購物中心提供送貨服務等。
同時,譚祐華強調購物中心不應忽視與區域文化相結合,讓環境感染消費者,滿足消費者除購物之外的多元需求。“購物環境是否可以讓想約會的消費者之間更加貼近,與朋友相聚的氛圍是否輕松等。”
以體驗業態突圍
在經歷了產品經濟、服務經濟后,雨潤現代商業集團副總裁李軍認為,購物中心已進入體驗經濟時代。李軍表示,目前,消費者更愿意為情感、環境、文化、娛樂埋單,基于這一消費趨勢,加強體驗業態將會是購物中心未來發展制勝的法寶。
在李軍看來,不少購物中心的管理者已經意識到體驗業態的重要性。比如,萬達方面取消二層服飾業態,增加娛樂、休閑、文化等體驗消費;上海的部分購物中心將藝術、文化、休閑、戶外結合,吸引了不少家庭消費。李軍表示,由于服飾類受電商沖擊明顯,購物中心需及早進行業態調整,重新定義集聚顧客的內容,關注貢獻客流的業態。不過,購物中心在增加體驗、創新業態的同時也會存在風險性。
購物中心不僅要關注體驗業態的引進,還需在室內設計、建筑風格等方面加強體驗效果。李軍表示,購物中心建筑形態本身就可以為消費者帶來體驗化的感受。目前,消費者對購物中心的空間和購物體驗提出了雙重高要求,因此購物中心在設計時應注重每一個節點,進行主題化包裝,為消費者營造工作、家庭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間。
及時優化運營
面對電商對整個傳統商業帶來的壓力,九洲遠景商業管理機構戰略業務總經理胡進認為,這些壓力都在催促開發商以及購物中心的管理者轉變管理思路。胡進表示,購物中心“不僅是開好場,更重要的是調好場”,更看重順應市場變化而不斷地進行運營優化。
市場環境瞬息萬變,但很多購物中心始終堅持項目之前的定位,導致預設的招商品牌“虛位以待”很久。胡進表示,很多好項目在招商過程中過于追求招商品牌是不是符合購物中心定位,而忽略了順應市場與消費者需求改變自身。
胡進認為,運營優化是未來購物中心提升運營效率的重要工具。首先,購物中心需圍繞核心品類進行優化,通過品類的集合形成差異化;其次,經營者要與消費者經常進行溝通,從溝通中獲取消費需求和很多新運營思路;最后,購物中心要進行數字化轉型,以數據管理思維,提高用新技術帶來的數據運營能力。胡進表示,通過新技術采集并統計出的相關數據會給整個運營管理提供更精準的決策依據、品牌滲透率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