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A :雙11“撈金季”竟忙著擦招牌
“淘品牌”OSA歐莎在此“撈金季”并沒有將眼光僅僅局限于當前的促銷大趨勢,而是在堅持自身品牌建設方面也一再發力,最典型的無疑是此前斥資百余萬購回中文名事件,這一大手筆品牌營銷舉措,曾一度引發業界熱議。
近年來,其實像OSA歐莎一樣意識到品牌標識重要性的商家正在逐漸增多。比方說一直以來鬧得沸沸揚揚的“先科”商標超過千萬爭相競拍事件,再比如“承德露露”以3.89億巨資購回“露露”商標事件等等,由此可見當下的市場競爭已發展到“品牌的戰爭”階段-----也就是“品牌核心優勢的競爭”,沒有品牌的競爭是無力的競爭,沒有品牌支撐的商品是脆弱的商品,沒有品牌根基的市場前景堪憂。
何止一字千金:“歐莎”遠游終還家
近日,深圳市歐莎世家服飾有限公司耗資一百余萬買下了“歐莎”中文名商標。據悉,其在創立之初就啟用了品牌中文名“歐莎”、英文名“OSA”。在發現“歐莎”兩個字已經被另一服裝公司搶注后,隨即表示愿以高價購回該中文商標,但與對方洽談多年卻一直未能了卻夙愿。歷經數年的努力與堅持,直到今年年末“歐莎”中文標識這個失散多年的游子終于還家了。
可能有人會問:區區一個中文名何以令OSA歐莎如此不惜時間、精力與重金?據知情人士透露原因有二:其一是出于對品牌一貫地高度重視。對于企業而言,品牌就是競爭力和生命力,在目前的國內市場上,沒有打造自己的“品牌”,企業的商品力就很弱,也就是說基本沒什么競爭優勢,更不會有所有企業家都夢寐以求的附加值----高額利潤。但就品牌建設而言,當今國內市場品牌與品牌間的意識則多有不同——有商家為拔高品牌,制造出“高端、洋氣、上檔次”的品牌效應,一味用英文商標名給自己貼金;而有些商家則更注重結合本土文化元素,用大牌范兒十足的英文標識,配合以更具識別度的中文名商標來立體塑造品牌形象,正如前面提到的“歐莎”所帶來的品牌親切感,相對單獨一個“OSA”來說更符合國人的語境習慣,更容易給消費者們清晰、深刻的品牌烙印,同時也更易于大眾口耳相傳累積品牌口碑和凝聚力。如今,當“歐莎”與“OSA”實現了雙劍合璧,這一完整、立體的烙印標識將會更有助于品牌從線上走到線下、從國內走向世界。
其二是基于深藏品牌背后的夢想情愫。據了解,“歐莎”二字得名于該品牌創始人之一及設計總監周勇夫婦,其中“歐”字緣起于周勇歐洲游學時的憧憬與抱負,而“莎”字則是其夫人引自古時紡織勞作的“沙沙”象聲。用周勇的話說:“‘歐莎’品牌的誕生,是在我們的心里種下一顆夢的種子,等到夢實現的那天,‘歐莎’帶著中國時尚,走向世界中心。”
“品牌建設”不誤“賣貨”功
說到對品牌的重視,斥資百余萬買下“歐莎”商標也僅是其中一環,最近OSA歐莎不僅投入數十萬邀請大牌攝影師黎曉亮拍攝冬季大片,同時還一再加大新媒體推廣、網絡營銷活動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對于OSA歐莎的一系列高調動態,業內均有不同發聲——有人表示質疑,認為在“雙11”這種“創收”節骨眼兒上,根本犯不著花費那么多氣力去宣傳品牌這種長線的東西,倒不如拿這筆預算放到產品推廣上,多做些大幅度讓利和促銷,先把消費者的眼球吸引過來、把胃口掉起來,畢竟銷量和收益才是營銷的根本目的。
當然,OSA歐莎也不乏支持者,認為這一連串的品牌曝光先聲奪人、氣勢非凡,相對以“價格”為手段、“賣貨”為目的大眾化保守式營銷老路子,歐莎OSA的營銷路數更具國際化高度和遠見——站得更高總能看得更遠,一個胸懷抱負的成熟品牌,任何時候都應當保持自己的初心和節奏,畢竟“砍柴不負磨刀功”,而“品牌建設”更未必誤得了“賣貨”功。
盡管業界對歐莎OSA的接連舉措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賣貨”模式終非長遠之計,廣大“淘品牌”要想真正脫離重重局限尋求更多發展際遇,還是要把思路放開一些、眼光放遠一些。就像是“蘋果”為培養現今“信仰式”品牌地位曾付出的堅持和努力,抑或是現如今OSA歐莎于品牌建設上的“不差錢”態度,畢竟重金“狠砸”在品牌上的投入從來都不會成為泡影,最終鑄就的無不是一份“厚積薄發”和“家喻戶曉”,而與此同時“賣貨”的目標及回報必定也會只增不減、屢創奇跡。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