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行業是否在重蹈體育品牌覆轍
這里世界服裝鞋帽網的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消費人群定位不清 戶外行業是否在重蹈體育品牌覆轍。
國內的戶外品牌真的會走體育用品的老路嗎?在此前調查中顯示有近60%的網友認為戶外品牌會重走體育品牌老路。一些體育品牌曾經犯下的錯誤,是否會在當前的戶外行業上演?
調查僅供參考
起步晚,運動“跨界”戶外問題多
由于戶外運動緣于國外,相對于國外那些動輒幾十年,上百年歷史的國際品牌,戶外品牌在國內的開展不過十幾年的歷史。因此,不少人選取了一條捷徑,譯音的品牌名稱帶著一個海外年輕人從熱愛戶外到自己做裝備的故事,成為前幾年常見的品牌宣傳,另體育品牌進軍戶外行業或與國外企業共同合作的模式近幾年也相距出現。
2013年10月底,361度宣布與北歐戶外品牌OneWaySport組建合資公司,繼推出戶外系列產品后進一步涉足中高端戶外用品領域。其實,361度并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之前阿迪達斯、李寧、安踏等品牌都已紛紛進入戶外行業,創建獨立品牌、鋪設渠道,開始了頗具運動品牌風格的擴張。
運動與戶外看似相通之處甚多,但兩者的功能性要求卻差異甚大。如某運動品牌推出的售價僅100多元、號稱具有防水功能的戶外鞋,在很多專業戶外人士眼中卻是“非常不靠譜”,因為制造專業的防水戶外鞋成本很高,百元左右無法覆蓋成本。產品功能性正成為運動品牌“跨界”戶外的掣肘。
除此之外,為了延伸品牌在戶外領域的影響力,運動企業往往采用副牌的形式推出戶外品牌,或是直接在店內開辟區域銷售戶外用品,這使得戶外業務呈現尚未“脫胎”于運動主品牌的尷尬局面,難為戶外愛好者所接受。
同質化競爭,實體店增速大起大落
近年來,大眾的戶外熱情讓市場快速成長,擴大了市場容量。COA的數據顯示,2010年戶外用品實體銷售點5499個,兩年就翻了一番,2012年達到了11099個。戶外店從以往的小街小巷,搬到了鬧市區,商場里的體育品牌也紛紛被戶外品牌替代。但是在2013年,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增長幅度不足10%。與體育行業一樣,為了擺脫同質化競爭,戶外行業引入了時尚的元素,明星代言戶外產品也愈演愈烈,雖然快速聚攏了人氣,但產品卻更加依賴終端渠道及廣告的推廣。魚龍混雜的市場更容易讓消費者失去熱情,反而加速了同質化競爭的速度。
與國內品牌在賣力追求市場份額相比,國際品牌,無論是體育還是戶外,他們所強調都是產品的技術和功能,在實際宣傳中也是加大對產品實用性能的推介,與國內品牌更加差異化地區分開來。
消費人群定位不清,進退維谷
有資料顯示,運動鞋和運動服裝最大的消費人群是15~25歲的年輕人,當80后大軍漸漸淡出這個群體后,一些品牌為了迎合“90后”定位,而忽略“70后”和“80后”群體的情感感受,造成“新用戶不買賬、老用戶不買單”的尷尬現象。從長遠看定位“90后”和“00后”的營銷方向是正確的,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難度不小。戶外產品一向實用、自然的風格也在悄然轉變,產品設計的流行元素越來越多,這些讓那些老顧客感覺更加生疏。面對戶外產品相對較高的價格來說,80后對戶外有著更深的認識和更強的購買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戶外行業若要健康發展,莫要重蹈體育品牌“黃金十年”的覆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