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智能化引領縫制機械行業走新路
縫紉機,這個三十年前家家必備的“老三件”,如今早已從尋常百姓的生活中消逝,如今的縫紉機行業再也不似當年那樣火爆。特別是近幾年紡織服裝行業行情低迷,不少縫紉機企業紛紛拓展新的產業發展之路。
行業行情低迷
路在何方
梳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產品走向世界的旅程,“世界服裝中國造”無疑是第一張鮮亮標簽。在過去的十年里,國內產業結構經歷轉型、國際貿易壁壘與日俱增,與此同時周邊國家競爭對手風起云涌,屬于中國服裝行業的榮耀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明日黃花。金融危機之初,紡織行業最先感受到“黑云壓城城欲摧”。
水漲船高,水退船低。在產業鏈上與紡織業聯系最緊密的縫紉機行業,受到的影響首當其沖。服裝行業難做,作為服裝機械提供商的縫紉機制造業更是舉步維艱。開源不成,縫制企業只有不遺余力地在壓縮成本上尋找救命稻草,而更多的選擇了關門轉行,甚至跑路。縫制業萬馬齊喑,而這又何嘗不是傳統外向型企業生存現狀的縮影?
縫紉機的確離開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但老百姓的生活離不來縫紉。從外套到內衣,從帽子到襪子,從窗簾到被褥,衣食住行是人類的基本需求。金融危機總歸是暫時的,隨著經濟的增長,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裝需求量會增加。
世界人口在增長,人口的增長就是對服裝的需求。沒有夕陽的產業,只有看不到朝陽的企業。全球的服裝產業在加快轉移,轉型就意味著自動化縫紉機逐步替代傳統縫紉機,轉型就意味著企業需要對縫紉機更新換代—下游的轉型就是縫紉機行業的市場。
在同行競爭的同時,上下游也彼此成為“敵人”。但是,商業環境演進和變化后,當產業鏈上的企業已經無法通過戰勝“敵人”來生存時,那些抱怨“環境無法適應”的企業只能面臨淘汰,而希望生存下來的企業必須與變產業鏈上的“客戶”為“伙伴”,通過幫助伙伴獲得利潤,來實現自己獲得利潤。
縫制設備發展關鍵詞
自動化與智能化
為適應服裝面料性能的多樣化,特別是“新合纖”面料的層出不窮,服裝工業對針桿形狀、針尖形狀進行了改造。如“勝家”應用流動擠壓技術制成的U型截面針,其針桿強度比傳統的圓截面機針提高90%。日本“風琴”公司開發的“IT”系列機針,可減少震動,對防止跳針起到很好的作用。“風琴”公司推出的“NS”系列機針,針尖細而長,旨在解決化纖面料易發生接縫起皺和抽絲的問題。為了解決針熱損傷的問題,采用針頭直接吹風、改變針尖形狀以及在針桿上制作流線凹槽方法,并研制有空心針的空氣通孔冷卻裝置;對針的表面進行特殊處理,即使發生熔融也不會粘附于針上。具有150年制針經驗的格羅茨公司除了推出鍍鉻的機針外,還推出鍍鈦氮合金和鎳特氟隆合金機針,以滿足服裝面料的多樣化。
縫紉機的發展在于智能縫紉,現在國內外均在集中力量,進行可縫性集成環境系統的開發。可縫性集成環境系統由三個相互連接的在線系統組成,即可縫性預測系統,智能縫紉系統及安全品質系統,目的在于使產品質量標準化,通過消除服裝面料帶來的縫紉問題,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減少操作人員的技能要求。
可縫性集成環境系統根據服裝面料的低應力下的力學性能(拉伸剪切性能、彎曲性能、厚度及壓縮性能),并通過傳感器和驅動器設置縫紉參數,預測服裝面料的縫紉損傷和接縫起皺嚴重性并對織物整理提出合理的建議,使面料適應高質量的縫紉。
智能縫紉系統中,縫紉機可自動通過傳感器和驅動器設置縫紉參數,以優化縫紉質量和提高生產效率,并減少操作人員的技能要求。目前縫紉機上還設有縫紉損傷系統和激光險測接縫起皺系統;縫紉損傷系統測量機針的穿透力以檢測縫紉過程的損傷;激光檢測接縫起皺系統測量沿縫紉線的起皺變形以確保縫紉質縫質量,這些參數滿足要求時,人工智能技術將完成對縫紉參數的優化設置,包括壓腳壓力、縫紉線張力、線跡密度和縫紉線號數。這就是未來縫紉機的發展。
我國縫制機械企業或或將前往東南亞尋發展熱情
面對我國縫制設備市場的低迷,日前,不少縫制企業有前往東南亞尋商機的想法。然而,業內相關人士表示,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工程,需要做好充分、全面的準備,包括要對目標市場的產業配套環境、勞動力素質、經濟政策、文化環境等因素有深刻的認識和準備。我認為,目前縫制機械企業應該關注東南亞的發展,做好商貿網點提前布局的準備,而不是制造業的大規模進入。
我國的縫制機械制造也再轉移至東南亞時要求投資者投資過程中不僅要特別注意土地所有權和環保問題,努力做到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更需要加強同當地社區、民眾以及媒體的溝通,塑造良好的公眾形象;要搞清楚項目有可能牽扯到的利益鏈,通過公益項目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帶動民眾生活水平提升。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