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亞洲掀過的“日式狂熱”
實際上,發生在中國消費者海外購買奢侈品的狂熱也曾發生在日本消費者身上。
上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迅速擴張,日本游客也曾如同中國游客一樣出現在世界各地。由于經濟富足,消費購買力強,日本人對西方奢侈品迸發出席卷世界的購買狂熱。任何帶有奢侈品牌標志的皮包、時裝、絲巾、珠寶和香水,受到狂熱追捧。甚至在上世紀80年代,根據當地媒體報道,一度在高中女生中流行背LV包逛街。
就像如今的歐美高級奢侈品專柜青睞中國籍雇員一樣,在30年前,日語和日本籍雇員也在歐美的高級百貨商店流行,“買買買”式的狂熱刺激著日本消費者。
曾在紐約、巴黎擔任時尚編輯的Dana Thomas在知名時尚著作《奢侈品為什么會黯然失色》中,描寫過日本當時的奢侈品瘋狂。
在夏威夷和關島的名品街、免稅店最開始都是針對日本女游客而建立起來的購物折扣店。數量眾多的日本女孩會為了攢錢買一個名牌包而去做援助交際女郎。而很多的日本人,也包括一定數量的男性對奢侈品癡迷,相信錦衣華服具有超人力量。一個日本年輕男人,寧可住在鴿子籠一樣的狹小空間里,收入不高,所有的錢用來買愛馬仕襯衣、領帶和皮具,而且這些奢侈品買回來根本不使用,只是放在買來的包裝盒里。
當時,高盛的一份奢侈品全球調查報告顯示,1995年日本消費群體包辦了當時全世界68%的奢侈品市場份額,人均奢侈品消費在1996美元。
對于日本人為何瘋狂癡迷奢侈品,Dana Thomas為奢侈品在日本的流行找的理由是,二三十歲的單身女性寄生在父母家中,因而擁有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金錢。而一位時尚博主給出的理由是一個缺乏民族自信心的民族,才會大規模狂熱喜歡奢侈品。
然而,在泡沫危機后,這種席卷世界的狂熱逐漸消退。根據日本一家調查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在日本,高級奢侈品牌1996年的市場規模曾一年約達1.9萬億日元,然而到了2011年,奢侈品市場只有7700億日元。其中,知名品牌范思哲退出日本市場。
而在如今美國最著名的第五大道,中國游客依舊喜歡穿著明顯標示的miumiu、 LV、Bubbery的衣物和飾品上街,或是拿著這些奢侈品牌的購物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