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業轉型發展的趨勢是在所難免的
事實上,傳統鞋業零售店都面臨著轉型的變革,在這場風暴面前,幾乎沒有一家傳統企業幸免。面對傳統百貨的分店鋪品牌銷售,消費者更喜歡去品牌集中,經過篩選的買手店或者新興百貨公司消費。
中國東莞鞋業之殤遲遲難以撫平
雖然中國已經逐漸從東莞特長的低端制造業轉型,但國內龐大工業部門的長期低迷對國家已經捊?緩的經濟是個嚴重的威脅。雖然政府試圖對情況進行控制,但仍舊存在著中國經濟情況實際上比預期差的風險,這種擔憂已讓世界各地的股票市場坐立不安。
來自中國的最新信號并沒有給人提供多少安慰,經濟疲軟沒有任何減弱的跡象。周二,中國公布的去年第四季度增長率只有6.8%,這是自2009年的金融危機深淵以來,最慢的經濟擴張速度。
方先生說,每當說到經濟時,政客和商業領袖們就大談特談產業創新和升級,“但我認為那只是個口號。其實很難實現。”
東莞位于中國南方珠江三角洲的核心位置。幾十年來,這個地區推動著中國向全球出口量的上升,制造了從家具到服裝和鞋等各種商品。
去年,中國的出口量自金融危機以來首次下降,這也僅僅是經濟自從在20世紀70年代末向世界開放以來,中國出口量的第二次下降。
中國在全球制造業的地位很可能會由于跨太平洋伙伴關系而受到進一步的削弱。這一以美國為首的貿易協議將深化美國與越南和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的關系,但不包括中國。
晉江鞋服經濟或將迎來新的騰飛
晉江市人民政府專家顧問團座談會舉行,來自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華南理工大學、福州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專家圍繞著“晉江創新發展”這個大主題進行討論。晉江市領導王文暉參加會議。
作為紡織服裝、制鞋、休閑食品的重要產地,鞋子加盟活躍地,近年來晉江也面臨著轉型壓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深營銷顧問石章強認為,晉江現在面臨著產城融合不夠、產服融合不足、產網融合不深這三大問題。要想解決這三大問題,關鍵是要解決產業的提升問題。“產業是1,其他是跟在1后面的0。產業基礎沒有做好,后面附加的0再多也沒有意義。”石章強表示。
“晉江的制造業很大,但是不強,而為制造業服務的服務業更是比較薄弱。”福建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伍長南分析。他認為,晉江的工業化已經走到了后期階段,傳統制造業受到土地、勞動力等各種生產要素的制約。未來經濟要想保持現有增速,必須強化生產性服務業等配套產業的發展,由此帶動傳統制造業提升。
除了對晉江的產業提出建議外,專家顧問團成員還從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角度為晉江的創新發展給出建議。
當日上午,專家顧問團成員還列席了晉江市十六屆人大五次會議。
產業的提升除了傳統制造業的提升外,新興產業的謀篇布局同樣重要。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郭亨群建議,在新興產業的布局上要趕早,否則等到國內其他地區也開始啟動相應工作時,晉江要想迎頭趕上難度會增大。“現在晉江已經將光電信息產業作為五大新興產業之一,但是光電產業已經有了基礎,而信息產業卻幾乎空白。晉江可以考慮引進相關的企業或者科研院所并重點培育,形成產業鏈。”
傾向于購買性價比較高的產品
面對市場飽和及電商的持續沖擊,傳統女鞋品牌對于銷售的增長需求應有所改變。朱慶驊分析認為,在新形勢下,傳統女鞋的轉型還需要體現在,一方面,要進行設計轉型,增強產品創新力,通過產品差異化獲得消費者青睞,傳統女鞋品牌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工具分析消費者偏好;另一方面,進行定價轉型,走中低端路線,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消費者購買水平降低,將更傾向于購買性價比較高的產品。
在香港上市的女鞋企業達芙妮,在日前公布的中期業績顯示,上半年公司營業額為43.74億港元,同比減少13.9%,凈利潤為250萬港元,而去年同期是1.72億港元,同比大幅減少98.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達芙妮核心品牌達芙妮和鞋柜上半年營業額下降13.9%至40.34億元,同時,其上半年已經關閉了181家門店。
根據達芙妮方面表示,集團業績下滑主要是由于宏觀經濟增長放緩,消費者消費意愿疲軟;電子商務渠道快速增長,使其與零售商的競爭加劇。集團管理層認為,春夏季延遲帶來額外挑戰,大眾女鞋市場部分地區提早大幅打折,導致市場出現激烈競爭。
事實上,傳統鞋業零售店都面臨著轉型的變革,在這場風暴面前,幾乎沒有一家傳統企業幸免。記者走訪各大傳統百貨的女鞋專柜時發現,傳統女鞋柜臺跟往年相比,生意慘淡了許多。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面對傳統百貨的分店鋪品牌銷售,消費者更喜歡去品牌集中,經過篩選的買手店或者新興百貨公司消費。
分析人士指出,在電商業務繁榮,設計師品牌及外國品牌進入市場的情況下,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分流了客戶群。靠增開零售網點,密集門店數量,高頻率出現在消費者眼前的營銷手段,在新市場背景面前,似乎沒有那么大的效果。
轉型尋求新的增長點已成為必然選擇。百麗首席執行官盛百椒在股東大會上公開表示,盡管目前電商業務的銷售占比不大,比例少于3%~4%,對整體銷售的幫助有限,但其已逐步看到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方向,將在這方面投入更多資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