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在中國的輝煌年代可能永遠不會再來

羅德公關與市場研究公司 CSG 聯手的這份《中國奢華品報告》姍姍來遲,發布時間較往年晚了整整一個季度。在我們等待的這段期間里,中國奢侈品行業新聞不斷,關店的消息此起彼伏,其中還包括 LV 這樣超一線大牌。這是因為中國顧客的消費信心收到打擊?或是源于日趨增長的旅游消費?奢侈品公司近來有哪些動向?這份報告把調查的地區分成了內地和香港兩部分,我們從報告中整理出以下有趣的關鍵發現:
在奢侈品購買這件事上,香港的勢頭比內地要糟糕
中國奢侈品市場還會好嗎?這一問題近兩年來徘徊不去,始終困擾著掌管大中華區運營的公司高管。從消費意愿調查數據來看,42% 的中國內地受訪者計劃增加各類奢華品的消費支出,與去年持平;但在香港,這一比例則從 2015 年的 30%降至 25%,表明香港地區消費者對于奢華品,尤其是高單價產品的消費態度比去年更為謹慎。

“過去十年支撐奢侈品行業發展的很多因素中就包括公款消費,當外部環境改變之后,要再回到所謂的‘輝煌’年代幾乎是不可能的。”羅德公關高級副總裁、中國區奢侈品業務總經理高明告訴界面新聞:“未來的行業動力來自中國中產階級,他們的收入比普通白領高,但尚未達到財務自由。”
內地游客每年出國玩3次,越來越喜歡邊玩邊買
根據國家旅游局發布的最新數據,今年春節公民出境游人數(不含港澳地區)將創紀錄地達到 519 萬人次,同比增長約 10%。不過,中國出境旅游消費構成最主要的并不是在度假產品,而是在購物上。據彭博社預測,餐飲、零售店銷售額將超過去年春節期間創下的 6780 億人民幣。從去年開始,中國人已經超過美國人成為全球出境旅游消費第一的群體。 《2016 年中國奢華品報告》顯示,中國奢華旅游市場逐年增長。內地地區奢華品消費者每年平均國內旅行 4 次,境外旅行 3 次;香港奢華品消費者每年平均境外旅行 3.7 次。日本、臺灣和中國內地是香港消費者首選旅游目的地;內地奢華旅游的目的地則以香港為首,其次是法國和日本。 53% 的內地消費者表示未來的一年內計劃增加奢華旅游方面的支出,這一比例較去年的 50% 有所上升。可以想見,他們將進一步拉動境外奢華品消費市場的增長,但香港消費者對于奢華旅游的消費意愿再次呈下降態勢,該比例較 2015 年減少 5%。 品牌們的戰爭早在顧客登機前就已經打響。報告顯示,多數內地和香港奢華品消費者在境外旅行購物時依然會考慮預算。57%的內地消費者和 46%的香港消費者在出行前已確定好計劃購買的品牌,盡管他們可能尚未選定具體產品。這顯示了中國消費者目前仍是以品牌為導向。

不來點美猴王、好運符,怎么吸引中國顧客?
中國人春節的出國游熱潮給全球奢侈品牌帶來了大生意。美國南海岸廣場購物中心內,巴黎世家等名牌服飾店櫥窗里的人體模特都穿上了大紅衣服;杜嘉班納則上架了在這家商場獨家發售的印有金猴圖案的T恤,以恭賀中國農歷猴年的到來。 《中國奢華品報告》今年首次將中國元素列入調研范圍內。結果顯示,58% 內地受訪者稱“融入中國元素極為重要或非常重要”,而持此觀點的香港受訪者比例剛剛超過兩位數,僅為11%。對奢華品中的中國元素進行深入調研發現,多數中國內地消費者(55%)表示偏愛“象征好運的元素”;在香港,這一比例僅為25%。香港消費者(44%受訪者)最為看重的是反映中國傳統的元素,這也是內地消費者關注的第二大元素(52%受訪者)。 LV 就為中國市場特制了一組猴年“幸運三件套”:項圈、項鏈和手鏈。中文官網上的介紹也是三句不離“2016 中國春節饋贈佳品”。歐萊雅旗下的阿瑪尼也趕在去年年底上市了一款限量新品:猴年高光。外殼自然是“中國紅”,盒蓋上大喇喇地印著磨砂的“福”字,打開后旁人看到的就是“福到(音同倒)”了吧,里面的高光上則有一只凹版印刷的中國生肖猴。不過,是否能夠在品牌歷史傳承和中國文化上找到平衡點,就變成顧客是否買單的關鍵。

大勢所趨的電子商務
有哪份奢侈品行業報告會漏掉“電子商務”這一部分呢?《2016 年中國奢華品報告》顯示,電子商務繼續為奢華品品牌帶來巨大機遇,線上購買分別占內地和香港消費者購買奢華品總量的 26%和 20%。消費者對不進實體店體驗、直接線上購買表現出更大信心。購買前光顧實體店的平均次數為 2 次,相比 2015 年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的 2.3 次和 2.6 次有所下降。 稍加關注就會發現,剛剛過去的 2015 年應該算是奢侈品牌進軍電商的爆發期。LVMH、開云、歷峰這三家奢侈品集團總裁先后申明自己對于電子商務的重視。不過我們看到,品牌所處的數字化程度各有不同,有些仍舊處在試水狀態。作為零售網絡的一部分,電子商務與公司內部買手、庫存、渠道運營方式不無關系,它們直接決定了品牌的電商步伐。 在奢華品線上購買方面,配飾和美妝產品是最受青睞的品類,品牌官方網站成為消費者首選的電子商務渠道。社交媒體方面,大眾口碑成為影響消費的重要因素,影響力超過明星、業內人士和意見領袖。


“能做到懂我的店員非常少”
與去年相比,消費者在網購前踏進實體店的次數變少。他們關顧店鋪時首先關注的是產品材質、價格、尺寸和顏色。而對于運營方而言,出現在最后的選項“建議”則是品牌施展銷售才華的主要戰場。既然“只要開店就能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那么店員僅僅做到專業性還遠遠不夠。消費者對于實體店鋪內的服務要求越來越高。 市場研究公司 CSG 執行董事 Simon Tye 告訴界面新聞,自己在與客戶交流中發現,他們最看重的并非店員的專業程度,而是他們是否明白自己的需求,能否在短時間內了解自己的喜好,并且及時給出推薦與介紹。從目前體驗反饋來看,國外的奢侈品店鋪在這一方面與中國拉開不小差距。 在中國經過十來年的野蠻擴張后,奢侈品牌是時候潛下心開始精耕細作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