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項目的流產和失敗大多不是因為錢 改革勢在必行
國家大力推動全民體育健身運動的政策引導下,發布“46號文”、“體育產業十三五規劃”等一系列政策,體育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勢必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爆發點。預計到2020年我國體育產業GDP占比將達到1%,實現3萬億總產值,體育服務業占比超過30%。
《2016中國體育用品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在2016年中國體育用品行業增加值突破3000億大關,達到3077億元,銷售收入1472億元,同比增幅超過10%。2016年我國體育用品行業(運動服、運動鞋、運動器材及相關體育產品的制造和銷售)達到3077億元,增長率為11.65%,連續三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同時,2016年行業銷售收入顯著增長,人均體育用品消費超過100元。
體育用品行業在其它許多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占有重要作用,美國做為全球最大的體育用品市場,2015年體育產業增加值為5000億美元,是美國汽車產業產值的2倍、影視產業產值的7倍。其產業利潤也從2009年的480億美元提升到2014年的720億美元。
歐洲體育用品市場近年來發展也比較迅速。有機構預計,歐洲去年體育用品市場增加值約為680億美元。零售商迪卡儂(Decathlon)公布2016年財報,凈銷售額達到100億歐元,同比增長12%,國際眾多知名體育用品企業同樣保持增長趨勢。眾觀全球,體育產業仍然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此同時,國內體育品牌企業正在經歷著一場重大革命,從門店建設看,2013年美邦服飾有近5000家門店,至2016年底,直營店和加盟店下降到3900多家,美邦服飾負債總額高達30.45億元,收入和凈利潤再次下降,截至3月末,美邦服飾資產負債率高達43.94%;361°門店總數從7208間減少到6357間,減少851家,凈利潤4.03億元,同比下降22.2%;特步零售店總數也從2015年末的7000家減少到6800家,特步兒童銷售點從2015年的約600個減少到約250個,特步凈利潤為5.28億元,同比下降15.2%。
另一方面,李寧和安踏仍然保持門店數增長。去年底,李寧特許經銷商4829家,增長4.6%,從2015年的0.14億元增至2016年的6.43億元,直營店1611家,增長6.3%;安踏店則從8489家增長到了8860家,增幅4.37%,實現凈利潤23.8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9%;中國體育用品行業正處于優勝劣汰加速、市場深度洗牌的過程,各方唯有加快升級步伐、真正建立核心優勢,才有可能把握好這一歷史契機。
近幾年時間,體育創業項目層出不窮,2016年體育產業公司的融資超過了190億元,是2015年的兩倍。在2016年有200多個項目融資成功,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樂視體育獲得80億元的B輪融資。2017年上半年,體育行業就發生了46起融資,僅披露的融資金額就高達38億5210萬。其中不乏明星企業,如樂視體育、悅動圈等等。
經歷了一段創業浪潮后,關于運動的創業氛圍似乎沒有什么削減,所謂的資本寒冬,體育項目的流產和失敗大多不是因為錢,勢要淘汰一些急功急利的投資方與創業者,成熟的創業者從來不把資本寒冬當為理由,因為只有極致惡劣的資本環境與市場,才能有機會讓具備實力的創業者施展自己的商業才華,體育市場逐漸開始理性,投資方與創業者都在反思,這對體育產業是一個極大的好事。只有在寒冬的驗證下,才可能迎來真正的產業爆發。
體育運動相關的創業切入點其實非常多,多數項目從運動監測、智能硬件、社交圈、組織賽事等切入,涵蓋了豐富的體育運動和各個專業方向,但更多項目注重于專業性體育、體育發燒友和體育愛好者。可是項目在進行用戶轉化時具備一定的難度,用戶粘性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主要原因是目前60%的用戶還是入門及初學階段,甚至只是休閑愛好、鍛煉減肥、培養情操為主。國內的體育運動基礎還有很大的潛力,如健身、釣魚、輪滑、自行車、瑜伽、武術等等,這些大眾的領域,將會帶來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想像,“全民健身,不應該僅從專業性角度考慮,不是所有人都想做運動員”,普及運動的思想,要從零開始,從心開始……
更多相關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