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消費潮催化紡服業“系統升級”
主持人:蔣洪濤
嘉 賓:王建平(天祥集團中國市場部總工程師、教授)
龔 龑(北京服裝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中國環保標準專業委員會理事)
■ 對話背景
隨著全球紡織服裝貿易配額的全面取消,國際紡織資源市場進入了一個“后配額時代”,紡織品配額已不再是貿易歧視、限制出口的主要障礙,取而代之的是產品質量的環境指標和安全認證等的綠色壁壘、藍色壁壘、低碳壁壘。
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科技優勢制定了一系列復雜苛刻的環保制度和標準,一些歐盟的買家在向中國企業下訂單時,就要求在合同中寫上“達不到《歐盟生態紡織品標準》賠償10%貨款”的條文。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的一份資料表明,中國每年有多達74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綠色壁壘的負面影響。
近日,以紡織可持續發展為議題的第二屆先進紡織服裝材料高層論壇在京舉行,來自全球頂尖的紡織服裝業專家、學者圍繞低碳經濟模式下的紡織服裝工業的技術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紡織品印染等問題作了探討。
—— 中國服紡現狀 ——
市場:“80%增長靠內需推動是好現象”
主持人:在西方發達國家提高紡織產品的入市門檻后,人民幣不斷升值,中國服裝紡織企業出口現狀如何?
王建平:2010年前三季度中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體上呈恢復性反彈,出口增幅達到23.2%,其中服裝出口同比增長19.0%,但全年出口的總體水平能否恢復到2008年的水平,很難預料,但差異不會太大,甚至有超過的可能。
主持人:跟去年的情況相比較,主要有幾個關注點?
王建平:四點。首先,中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在去年下降了9.6%,但相對全國外貿出口的下降幅度(16%)而言,降幅遠低于平均數;二是去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下降的同時,在美國、日本等市場的份額反而在上升,說明在這些市場仍具有相當的競爭優勢,至少短期不會有根本的改變;三是目前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持續高速增長的可能性已經大大降低,因勞動力成本、匯率、貿易政策等諸多影響,訂單轉移已經開始,但短期發生根本性改變的可能性不大;四是我們的國際依存度已從10年前的接近40%下降到目前的20%,意味著80%的市場是靠內需推動,這說明什么?試想,在2000年中國剛加入世貿的時候,我國紡織工業有40%的利潤是通過國際市場獲得,當時出口率每下降一個百分點,就意味著有三萬人失業。而現在這個比例只占到20%,中國受大環境的波動就會少得多。
技術:存劣勢亟須改進
主持人:我國企業在技術、管理層面上有哪些問題?
龔龑:坦白說,我們的企業在技術、管理層面上都存在劣勢。從原料到制成品的生產、廢棄物的處理過程中,企業還存在生產質量控制不嚴格、原料采購無檢測等問題。從生態角度主要集中在甲醛含量超標、氯苯酚、十溴聯苯醚(高效溴化阻燃劑)以及一些有害重金屬等物質的存在于紡織品成品中,這些物質對于皮膚接觸的內衣服裝、特別是嬰幼兒服裝,歐盟有嚴格的限量要求(歐盟標準Oeko-Tex Standard 100)。以染料為例,一些國內生產的合成染料以含硫、含芳香胺為基礎,這些染料有致敏性甚至有致癌性。要出口就不得不使用昂貴的進口染料,致使成本上升。開發生態紡織品,纖維原料上也需生態,如棉花在生長過程中,施用大量的農藥和化肥也會對天然纖維的質量產生影響,導致農藥殘余于最終的紡織品中而非生態產品。{page_break}
綠色服裝的開發、生產,往往需要高新技術和較大的投資額,中小企業一般無力或不愿承擔,而許多國有大中型企業又面臨嚴重虧損,導致其缺乏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來搞好綠色營銷,行綠色生產。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對紡織品服裝綠色產業化的資金、技術和政策扶持。推動部分有條件的企業與國內紡織院校、科研單位合作,完善第三方認證資質,成立生態紡織品檢測與評價實驗室,協助企業開發、檢測評估生態紡織品。
—— 專家建議 ——
僅20—30年的喘息:調整產品結構刻不容緩
主持人:紡織服裝作為中國最具競爭力和出口優勢的產業之一,也扮演著世界“污染大戶”的角色,中國約有600萬就業人口集中在紡織業,三大壁壘的存在是否不利于中國企業的成長?
王建平:綠色壁壘的存在未必是壞事,企業應該理性看待,這有助于提升中國出口產品的結構。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我國轉變發展
方式,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目標。其實,我不太贊成一些媒體宣稱的,帝國主義在“卡”我們,單純地說國際市場在“圍堵”中國經濟等。
從本質來看,“低碳潮”是人們的綠色消費的需求在推動。在歐美,越來越多的衣服被貼上低碳標簽,即使比普通服裝貴一倍,仍然有大量的人選擇購買。在中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安全、環保理念的提升,綠色消費是市場導向,中國紡織工業的產品結構調整是必經之路。綠色出口的產品能從地攤貨走向高檔商品市場,有何不可呢?
主持人:新形勢下,中國紡織服裝企業應該如何尋找出路?
王建平:從2010年前三個季度的出口情況看,基本處于預期之中,但后期的情況如何仍有變數。人民幣的持續走高,對相當一部分出口企業而言可能是致命性的。而今年的恢復性增長雖然呈現良好的態勢,但結構性矛盾并未有明顯的改觀,投資、消費和出口三者的關系尚未調整到合理的水平,依靠出口和低價、低成本的策略和結構性矛盾亟須改變。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紡織服裝工業以國有為主,有一個完整的導向,而現在私營經濟占多數,轉型初期有它的優勢,中國如浙江一帶很多紡織企業都屬于家族企業,但后勁不足。在目前的形勢下,中國的紡織業服裝業大概還有20—30年的喘息時間,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需要政策的支持,但更要靠自己,迅速調整產品結構、轉變思路,走生態之路,不要有“等等看”的觀望態度。在目前中國紡織業整體呈現良好發展態勢的情況下,加快調整步伐,盡管有改革成本,但刻不容緩,而且時機很好。
龔龑:要切實加大“低碳環保”的技術革新。很多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為了經濟利益,相關部門也沒有嚴格把關,“太湖污染事件”曝光后,江蘇、浙江、廣東等地區的印染企業,向江西、安徽等中部遷移,但是,這期間技術并沒有實際性提升,只是轉移到了環境管理盲區以規避治理嚴格,繼續污染。
實際上,飛機機身、火車車體、風力發電、醫療設備等使用的都是纖維材料編織,都是紡織品的高科技衍生品,亟待開發和做大,中國市場大,但主要依賴進口。因此,政府、企業、學院三方應共同重視,加大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的力度,切實提升科技價值。
—— 綠色服紡 ——
綠色材料——天然木棉纖維{page_break}
徐堅(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作為國家973計劃碳纖維項目首席專家,徐堅充分研究了木棉纖維特殊的潤濕性與其獨特結構,成功設計了一種新型生態運行的水/油微型分級機,具有快速運行、持續分離時間長、除了重力勢能外不需要其他額外能量。
“我們可以據此設計出全世界最輕的漂浮材料,水不會滲進去,還能浮在水面上,平均密度僅為約0.015g/cm3。”徐堅表示。
綠色印染——角蛋白纖維
蔡云(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首席研究員):傳統的將羊毛染成深色的常用方法是采用毒性較大的金屬染料,鉻染料尤其受歡迎,占羊毛染料市場份額的20%左右。蔡云介紹的角蛋白纖維印染方法,以還原性染料和硫化還原性染料作為金屬無鉻染料替代品來得到高牢度深色調。該方法在澳大利亞的部分合作工廠已經試行,不僅能做到高牢度深色調,對環境污染更低,而且在成本上與傳統鉻染料相差不大。
■ 核心觀點
綠色壁壘的存在未必是壞事,這有助于提升中國出口產品的結構。從本質來看,這是人們的綠色消費的需求在推動。
——王建平
中國要想走“低碳”、“可持續”的道路,不能僅僅停留在喊口號,而要成為各政府招商的首要考慮問題。
——龔龑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