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業老品牌老品牌 產權明晰化是關鍵
近年來,深耕國人心中的這些老品牌,在國際大品牌的沖擊下漸漸“落寞”。那么,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的傳統品牌,尤其是上海的老品牌,又該如何應對?
值得慶幸的是,上海官方部門正在醞釀對眾多老品牌實現“復興”——日前,據報道,“上海市國資委旗下的產業投資平臺——上海國盛有限公司正在計劃籌備老品牌投資基金,扶持上海老品牌。”
“品牌是創新的重要結晶和載體。上海有一大批名牌,這是幾代人嘔心瀝血凝結的碩果,必須要發展好。”上海市國資委有關人士接受媒體采訪表示。
老品牌難題
所謂老品牌,一般的共識是在長期生產經營活動中,沿襲和集成了中國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歷史痕跡,具有獨特的工藝和經營特色,取得了社會廣泛認同和良好商業信譽的企業名稱和產品品牌。
不過,在設計咨詢機構IDEO中國區負責戰略業務執行總監陳怡看來,老品牌應既具有歷史價值和悠久文化,又有創新的推動力。
上海寶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合伙人胡津銘則指出,這實際上意味著,真正的老品牌,不該僅停留在消費者的記憶之中,更應該適應目前的市場形勢,使自己成為市場“主角”,而不是“配角”。
可從現狀看,不是所有的老品牌都過得十分滋潤。據上海交通大學品牌研究所所長余明陽提供的數據,全國12000個老品牌,1500家活著,150個活著還不錯,“大概10個左右的品牌活著非常好。如王老吉、全聚德(002186)”。
以上海老品牌——“蝴蝶”縫紉機為例。公開資料顯示,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蝴蝶”縫紉機還具有非常好的經營業績,但未隔幾年,隨著西方機械化工業的大規模普及,其就逐漸退出了主流市場,進而沉寂多年。
胡津銘認為,老鳳祥的例子也值得一看,不是業績不好,恰恰是老品牌的另一個難題——過于保守。
數據顯示,2001年至今,老鳳祥的利潤幾乎以每年翻倍的速度“增長了10年”。老鳳祥全國的總銷售額從2001年的7.1億元已上升到2011年的205億元,品牌價值達60.79億元。但上海市創意產業展示與服務平臺的調研發現,老鳳祥目前主要消費群年齡偏大,其設計均趨于保守實際,同時,他面臨“兩難”抉擇:一方面要保持百年品牌可信傳統的特質,一方面又要尋求突破,在年輕消費者市場上獲得立足之地。
“對品牌來說,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順應潮流變化,一個不順應潮流,成為傳統經典。”余明陽亦認為,這兩個選擇對品牌很難取舍,“你不變,最后僅能滿足老一代消費者的需求;你變了,可能丟掉很多品牌的傳承。”
如何突破重圍
上述難題恰恰是上海市有關部門正在著力解決的問題。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賀壽昌對媒體稱,“上海老品牌要復興,離不開政府、社會生態和中介組織三個維度的建設。”
賀壽昌認為,“復興”老品牌,不僅是對上海文化的傳承需要,也是經濟轉型的需要,“復興好了,既有社會效益也會有經濟效益”。
“大白兔、老鳳祥、蝴蝶牌、恒源祥等一批老品牌是上海的一筆重要財富,上海人民對他們有著深厚感情,老品牌企業堅持多年不斷發展很不容易。”6月7日,據東方網報道,上海市市委書記俞正聲進行調研時也表示,面對當前轉型發展的新形勢,不同的老品牌的振興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因時因地制宜,創新思路和辦法。
對此,俞正聲建議,要積極拓展市場,豐富傳統產品的品種、花色,吸引新的尤其是年輕的消費群體對老品牌的認知和認同;要在資源整合上多動腦筋,突破成本要素的制約,為企業發展拓寬空間;要善于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多渠道、多形式地塑造品牌形象,增強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
余明陽則認為,“在傳統、時尚之間尋找平衡點,是老品牌發展過程中最該關心的核心話題。”
上海杰信營銷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翁向東對媒體表示,對更多的上海老品牌來說,“復興的第一步是產權明晰化”,即將品牌資產和實業資產合理評估后,進行拍賣。同時,鑒于外資收購動機的不可控,要將機會給予民營企業,因為其有做大事業的動力,敢于為前途下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