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網絡語言能不能入公文
甲方
公文拒絕網語無可厚非
網絡語言幽默風趣,生動活潑,有的還引領社會潮流,傳遞公眾心聲,深受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人的喜愛。在這種情況下,一看到“拒絕網絡流行語”這樣的字眼,有些人心里肯定不舒服。其實,大可不必,國家機關公文、教科書拒絕網語無可厚非。
正常情況下,網絡流行語只是網民在BBS、聊天室、微博、微信等特定語境中使用的一種語言,它具有私密性、局限性、集團性,上網的人都不能全知道每一個網絡詞匯的意思,更不用說那些不上網的人了。而機關公文、教科書所服務的對象是全體社會成員,具有公開性、穩定性、大眾性,如果隨便使用網絡語言,就會給相當一部分受眾帶來信息接受上的障礙,從而引發不滿甚至誤會。
網絡語言在小范圍人群內玩玩可以,如果聽任其肆意“橫行”,就會影響到中小學生對規范的現代漢語的學習和運用,甚至影響到文化傳承。想想看,網絡語言里滿是簡寫、符號、錯別字,倘若這些“張冠李戴”、“缺胳膊少腿”的所謂“詞語”以合法的面孔走進教科書,學生不受“污染”才怪。當學生開口“醬紫”,閉口“坑爹”,一篇作文寫下來滿是“神馬”和“浮云”時,你還能笑得出來嗎?教科書作為一種特殊的出版物,對語言文字使用有示范和規范的重要作用,還擔當著育人重任,任何雜質都摻不得;國家公文對社會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同樣容不得網絡語言添亂。看來,對網絡流行語進行一定的限制,很有必要。
吳應海
乙方
對網語“上位”不能一刀切
網絡詞語該不該進詞典、進教材、進課堂、進作文、進政府公文的爭論,爭來爭去,結果無非是見仁見智。從反對者的角度看,詞典、教材、政府公文都是很嚴肅的,應該規范而嚴謹,而網絡詞語往往是不規范、不嚴謹的。支持者認為,語言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需要不斷進行“新陳代謝”,這正是語言的生命活力所在。現在很多看上去不太規范的網絡詞語,用的人多了,大家約定俗成了,慢慢也就變得規范了。
網絡詞語可以用,但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看情況,看語境,看這個網絡詞語是不是比較成熟并被廣泛認可。實際上,近年來詞典編撰也在“與時俱進”,把一些較為成熟、穩定、認可度高的網絡詞語收入詞典。當然,這種收錄也是比較謹慎的。
以此來看河南省的規定,未免過于“一刀切”。政府公文禁用網絡詞語尚可理解,但教科書是面向孩子們的,他們最有興趣也很有必要了解時代的新鮮事物,這是學校教育的責任之一,教材里適當使用網絡詞語,反而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何況,禁是禁不了的,教材里沒有網絡詞語,孩子們會到網絡上自學。
其實,不管教材和公文用不用網絡詞語,網絡詞語都在那里,這是誰都無法改變的事實。當大家都在使用網絡流行語,教科書和公文假裝不知、拒不使用,多少有些掩耳盜鈴。結果可能是:這些網絡詞語因為大家都在使用并不顯得“另類”,反倒是故步自封、不食人間煙火的教科書與公文顯得“另類”和刻板。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