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自由現金流的管理和使用
解決了資金問題,企業是否就一定能順利發展壯大?事實上,突然的資金增長與資金不足一樣,也會給企業的經營管理帶來很多問題。大量資金的涌入,對企業來說,不僅意味著機會與希望,更是一種嚴峻的考驗,企業的管理模式、運營方式乃至管理者的個人因素都會對資金的使用產生很大影響,進而影響到資金的利用效率。實踐證明,許多企業在融資成功后,面對突如其來的大量資金反而不知所措,不但沒有實現預期的優化資源,反而出現了許多問題,甚至是負收益。錢突然增多了,該怎么花呢?沒琢磨好這個問題,企業就會面臨資金陡增帶來的煩惱。
上述問題的理論基礎可以追溯到1986年Jensen在《自由現金流量的代理成本、公司財務與收購》中提出的自由現金流量假說。所謂自由現金流量,按照Jensen的界定,是指企業持有的超過所有凈現值為正的投資項目資金需求之后剩余的現金流量。由于目標不一致,股東與管理者在自由現金流量的使用上存在利益沖突,管理者有囤積和濫用自由現金流量的動機,以擁有更多的可以控制的資源,獲得更多的在職消費,提升其在公司的權利。特別是,當公司存在大量自由現金流量時,這種現象會更加嚴重。
過度投資往往出現在企業管理者過分自信,對市場估計過分樂觀的情況下。Lang和Lizenberger在1989年提出了“過度投資假說”,即一些公司在擁有大量的自由現金流量后,會接受一些凈現值(NPV)為負的投資項目。企業在“資金陡增”之后,由于不能對市場做出客觀準確的評價,又缺乏合理的中長期規劃,導致盲目投資、過度投資的問題。
一部分企業抱殘守缺,不懂創新與轉型,盲目擴大現有產能,忽略了市場供求,導致利潤率下降。特別是在某些成熟產業或者衰退產業中,在市場已經出現了產能過剩、供給大于需求的情況下,依然繼續擴大生產,盲目投資建廠甚至進行收購和兼并,不僅會造成市場飽和,產品同化,收益率降低,更嚴重的是使資金鏈處于斷裂的邊緣,威脅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這類企業在家電、光伏等行業并不罕見。
另一些企業則過于求新求變,盲目擴張,過多地涉足與企業主營業務無關聯的其他行業,結果往往導致有限的經營資源過于分散,使核心業務受損,并造成管理上的錯位與缺失,給企業的長遠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以太子奶為例,當初太子奶一炮而紅,曾連續多年占據中國發酵型乳酸菌飲料業的霸主之位,然而,企業在“世界500強”、“企業航母”、“海外上市”的目標指引下進行大躍進式的多方向、無關聯多元化經營,業務涉及乳制品、食品、童裝、日化用品、釀酒、旅游休閑、餐飲、零售、傳媒、房地產等,終因擴張過速,管理不當,資金鏈出現嚴重問題。最后,原股東在與高盛、摩根、英聯的投資對賭中落敗,股權就此旁落。
資金閑置往往出現在企業管理者過分謹慎,缺乏投資者的勇氣和魄力的情況下。通過融資所得的資金,閑置問題更為突出。造成資金閑置的原因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已經籌到的,本來投資前景一片良好,但市場行情突然變化,情況不明朗因而放棄投資,謹慎持有;另一種則是在融資初期壓根就沒有明確的規劃,也不知道該如何使用這筆資金,只因融資機會比較好就盲目籌集。前一種原因無可厚非,后一種原因卻值得我們深思。
閑置的資金不用于投資,而是存入銀行或者償還舊債,是對資本的巨大浪費。據不完全統計,大約30%的企業資金被閑置在銀行中,而且由于支付股息等原因,權益資本的成本實際上比定期存款利率要高,這就說明,企業有30%的資金在做賠本生意,這大概是所有股東都不愿意看到的情況。此外,借由股權資本彌補債務缺口,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這種做法只能應用于企業債務快到期,而投入項目一時又無法產生足夠收益的情況。由于企業募集資金所能投入的項目的收益率往往是大于債務成本的,資金用于償還債務無疑使得企業放棄了可能有更高收益的項目,錯過了應有的發展機會,對企業的長遠發展無疑是有害的,盡管這種危害短期內不容易顯現出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