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服裝產業三次大轉移的啟示
在珠三角的服裝產業歷史上,經歷過三次產業大轉移,一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二是20世紀90年代;三是以2008年為時間節點的新型轉移。
珠三角紡織服裝產能的轉移主要表現為國內由東向西、由沿海向內地的轉移。上世紀80年代初期,珠三角地區抓住發達國家和地區第一次產業向外轉移的機遇,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紡織工業隨之崛起。
2004年底,廣東全省21個地級市全部通高速公路,比原計劃整整提前一年。廣東省政府一方面疏通渠道讓山區便捷地接受轉移,一方面還要“推一把”,讓珠三角的部分產業更順利地轉移到山區。珠三角逐漸將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向周邊的粵北山區、粵東、粵西轉移,以及中西部轉移。
在20世紀90年代,又抓住第二次產業轉移的機遇,大力發展制造業,并朝“世界工廠”邁進。為了防止產業空心化,一方面,正在設置產業轉移的“防火墻”,建立留住外資的“蓄水池”。新世紀初,廣東區域協調戰略開始啟動,廣東省級財政拿出375億元支持粵北山區、粵東、粵西發展。
2008年5月29日,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雙轉移“戰略。所謂”雙轉移”,是指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欠發達地區勞動力向當地二、三線產業和珠三角發達地區轉移,被人們稱之為“騰籠換鳥”。
在三次大轉移過程中,珠三角服裝產業都面臨了相類似的挑戰:一是產業集群依賴資源消耗的增長模式,正面臨資源和環境的挑戰。二是國際經濟增長低迷,西方國家非關稅壁壘對珠三角出口增長形成嚴重的沖擊。激烈的國際競爭,逐漸引起西方國家政府干預政策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勞動、資源密集型加工制造業造成很大的國際壓力;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快速壓迫企業狹小的利潤空間。這些因素使珠三角面臨企業大規模關閉、外遷的嚴峻挑戰。三是部分外向型產業集群難以融入到國際產業鏈的高端。隨著廣東產業結構調整進程的加快,這些企業面臨著產業轉移或產業升級的選擇。四是產業集群內部企業自主創新意識不足,創新能力弱,難以支撐起在國際產業競爭中的獨立自主的大梁。
與此同時,國家出臺了有關決策部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提升產業轉移的質量和水平,切實推進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與制造業的結合,實現服裝產業的有序梯度轉移。就轉移模式而言,通過新建投資、并購重組、戰略聯盟等產業投資模式,推動了產業的實體轉移。
在產業轉移大潮面前,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取決于從業者的主動思考、主動謀劃、主動選擇。其次,市場和政府相互作用。市場因素是產業轉移的主要動力,應積極發揮其主導作用。政府是產業轉移的輔助動力,國家對重點產業進行規制,主要基于國家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政策初衷是維護經濟安全和生態安全。珠三角地區之前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側重于發展外向型經濟。這種戰略的劣勢在于,一旦廠商競相壓價使貿易條件和經營環境趨于惡化,或者國外市場需求萎靡,就會導致產業的全面受挫。在珠三角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政府關心核心環節和龍頭企業,利用明星企業的帶動機制來加快產業轉移。
最后,充分協同經濟計劃的長期效應和經濟政策的短期效應。經濟計劃和經濟政策對產業轉移之作用路徑不盡相同,前者是對產業發展的長期的、全面的部署,后者則是短期的、針對性的調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