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勁刮奢侈風 平價百貨何處尋
2011年1月18日,昔日的老牌商場友誼商店遷址普陀區重新開業,全新的友誼商店不再經營此前主打的百貨商品,而是以中高端禮品工藝品、古玩珠寶、收藏品等高端商品為主,就在一個月前,位于長寧區天山路的天山商廈正式歇業清場,未來兩年,這里將轉型為一個以中高端品牌為主的百貨商城。從昔日百姓平價商場到高端時尚廣場,友誼商店、天山商廈在上海絕非孤例。曾經熱衷于逛平價商場的普通民眾,在新一輪的上海商圈升級中,漸漸體會到被孤立和拋棄的苦澀。
“我們不反對商圈升級,但是不能脫離市場的需求,現在上海市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不足3000元,這么多高檔商場是為誰服務呢?”上海市社科院商業研究中心主任朱連慶表示,對高端消費群的集體看齊,無形中將百姓趕出了商場。
上海平價商場“被奢侈”調查
新一輪商圈升級競走奢侈路線,百姓購物不敢進商場,趨向大賣場、網絡
市商務委回應:今后上海發展全球型商業的同時,重點布設一批社區商業
上周末,位于長寧區的天山商廈門庭緊閉,內里隱約傳出的裝修聲,提醒著人們這里尚未破敗。
“說實話,天山商廈以前生意好得不得了,我們一家幾乎每天吃完飯都要去逛逛。”住在天山二村的秦嘉媛回憶稱,10年前,住在附近的家庭幾乎每周都要到商廈購物。“聽說以后改賣高檔貨了,估計都很貴,感覺只是針對有錢人,和我們老百姓關系不大了。”秦嘉媛說,自己現在更多青睞于逛大型超市,或直接網購服裝。
秦嘉媛的聲音折射了眼下商圈升級的困局,一方面各大商圈一升級就走奢侈路線,消費群越劃越窄,另一方面,商場越開越多,普通百姓卻不敢進去買東西。
去年以來,上海國金中心奢侈品集群、淮海中路東段奢侈品旗艦店陸續開出,虹橋商圈的“LV大廈”也正在建設中。“現在上海商圈的最大問題,就是一味高端、好高騖遠,甚至存在各區之間相互攀比的情況。”上海市社科院商業研究中心主任朱連慶直言。
天山的孤獨
天山商廈是商場越高檔越孤獨的典型。
“以工薪階層為目標消費者”的天山商廈1996年開張營業,基于該定位,天山商廈開張后深受普通民眾的歡迎,經營一年后即實現盈利。公開數據顯示,2003年天山商廈共實現銷售額19.05億元,年利潤2620余萬元。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2005年前后,當時商廈經理鄭秀娟做出了“第二次騰飛”的定位調整,2008年,原天山商廈西側新建大樓落成,兩者連為一體,正式更名為“長房國際廣場”,天山商廈的經營定位也從“社區百貨”直奔“中高檔時尚百貨”。
不過這次轉型比預想的要艱難很多。“天山商廈裝修以后人氣差了很多。”住在附近的秦嘉媛偶爾仍會去商廈逛逛,卻經常掃興而歸,秦嘉媛告訴記者,天山商廈出現了一些莫名其妙的雜牌百貨,但價格卻高得離譜,“我有次看到一件襯衫竟賣4000元”。
口碑的下滑直接帶來經濟的損失,在堅持兩年后,天山商廈于2010年12月31日被迫歇業改造,未來商廈的定位將以中高端品牌為主。據媒體披露,歇業前商場利潤僅1000余萬,較2003年縮水近50%。
鴻翔的隱退
從昔日的百姓平價商場到未來的高端時尚廣場,天山商廈的故事在上海并非孤例。
2008年4月15日,位于南京西路的上海老字號鴻翔百貨關門停業。擁有90多年歷史的鴻翔百貨,曾是宋氏三姐妹最為青睞的時尚商店。但后期經營上的窘迫,加上南京西路商業布局的調整,鴻翔百貨最終不能不騰位給英國的馬莎百貨(也稱瑪莎百貨)。
而創立于1958年的上海友誼商店,曾是滬上最具盛名的大型涉外商店,2011年搬遷新址后,友誼商店也定位在了高端禮品專賣。
百貨的迷失
更觸目驚心的調整集中在上海昔日的“號碼百貨”上。上世紀50年代,上海全市范圍內建立了從第一百貨到十二百貨的系列商場,成為百姓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今,這12家百貨商場幾乎全軍覆沒,堅持下來的只有不足4家。其中,位于南京東路的第一百貨早已將消費群體定位于30歲以下的青年,主打中高檔消費;第九百貨則與香港資本合資打造了久光百貨,定位也已升級;第二百貨則引資改為二百永新,盡管依然堅持親民路線,但二百永新中的品牌商鋪也在逐漸增多。
究竟有多少家上海昔日的平價百貨進行了升級調整?市百貨行業協會相關人士表示,具體數字難以統計,但肯定不少,“比較痛心,老百姓對這些商場有感情也有需要”。
曾與淮海路、南京路齊名的四川北路2006年開始整體升級規劃。早報記者在四川北路實地走訪發現,包括巴黎春天在內的主要商場人氣均難稱旺。即便是居住在四川北路附近的居民,也表示一旦購物,仍然會針對性地前往南京路或七浦路采購。
“應該說,這類的商場升級是行業的正常現象。”著名時尚評論人葉琪崢告訴早報記者,百貨商場由于其業態性質,很難堅持走中低端路線。“百貨商場的地段比較好,租金高。加上導購員的人工成本、裝修費用等等,這一切加起來,成本會高出許多。”葉琪崢表示。
盡管商場變更理由合乎常理,但當大量的百貨商場集體升級調整后,勢必將影響整個上海的商圈布局發展。2009年,《上海市商業網點布局規劃綱要(2009年-2020年)》對外公布,稱未來上海各級商業中心數量將達到145個,遍布于上海各個地區。早報記者注意到,處于整個商業網點布局核心位置的12個市級商業中心,幾乎全都定位在“時尚高端消費”領域,其中就包括涵蓋天山商廈的新虹橋商業中心。
高端的困惑
實際上,在2009年《綱要》公布前,有關上海市商圈是否飽和的討論早已掀起。公開數據顯示,1992年上海零售商業面積只有402萬平方米;2006年則猛增到3600萬平方米,人均2平方米以上,超過境外不少國際大都市。總量存在飽和危機,勢必需要各商圈開展差異化經營,而《綱要》也強調,要求上海145個商業網點“各具特色、定位各異、布局廣泛、串聯上海”。
但差異化開發的要求卻難以真正落實。記者了解到,包括新虹橋商業中心和中環商業中心等商圈后起之秀,均提出了“中高端消費”的市場定位,而早已經定位高檔的淮海路、南京路等成熟商圈,也在近幾年不斷升級,淘汰老字號商場,引進國際品牌。
盡管前景不明,但各區的商圈升級仍在火熱進行中。日前,凱德中國宣布將在長寧區建造上海同城第二座來福士廣場,作為中山公園商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長寧來福士廣場占地逾6萬平方米,總投資高達96億人民幣。
市商務委:高端商業和社區商業“兩手都要硬”
上海的百貨業是否有越開越高端的趨勢?上海的高端商業究竟是多了還是仍有欠缺?對此,市商務委及區縣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保持上海商業的傳統優勢,今后一段時期上海在市級商業中心重點發展“全國型”商業和“全球型”商業的同時,加快社區商業建設,切實方便人民群眾日常生活。
市商務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上海商業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與國際大都市比較,上海在商業中心發展、商業企業經營以及市場環境條件等方面仍落后于倫敦、紐約、東京、巴黎、香港等城市;與國內的北京、天津、重慶、廣州、杭州等大城市比較來看,上海在商業設施建設、新興商業業態、商業氛圍營造等方面領先優勢越來越小,有的方面已被超越。因此,為進一步提高上海商業的綜合競爭力,“十二五”期間本市將重點發展對國內外市場具有集聚和輻射能力的“全國型”商業和“全球型”商業,繼續保持和擴大在國內的領先優勢。
市商務委副主任張新生告訴記者,“十二五”期間,上海商業發展要以建設國際貿易中心為主線,社區商業的建設發展也將是下一階段上海商業發展的重點之一,落實新建大型居住社區建設基地商業設施的完善,統一安排商業服務網點,并且納入國有資產管理范疇,支持商業服務企業盡快進入已建大型居住社區,同步進入新建大型居住社區開展經營服務活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