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產業不再“不差錢”了
前兩天,記者從手機報上讀到這樣一條消息:中小企業由于融資越來越艱難,不少企業主只有拿房產到典當行抵押來借貸,因此近一段時間以來,北京各大典當行房產抵押業務激增。不僅僅是企業,即便是普通百姓也能感覺到,銀行貸款的門檻越來越高了,貸款買房的路現在被關閉得只剩下一條縫兒。據說,就連一向“不差錢”的溫州民間信貸也出現了資金緊張。那么,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紡織服裝產業又會從中感受幾分冷暖?
“無形的手”越攥越緊
其實,從去年10月份以來,為了抑制通貨膨脹,政府就已經開始收緊貨幣政策,迄今已先后4次上調基準利率、7次上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進入5月份,央行新一輪的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又在社會各界的預計之中,因為近期外匯資金仍在大規模流入。而對于貨幣工具,5月3日央行發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再次強調了央行行長周小川的觀點——準備金工具并不存在絕對上限。同時,一些金融界人士分析,今年二季度可能還將面臨一次加息。
無疑,通貨膨脹的預期一日不消除,中國的存款準備金率的緊縮力度相當于貸款利率至少加息3個百分點,中小銀行信貸按基準利率至少上浮30%。
企業到底差不差錢
如果根據以上經濟領域整體特征來衡量紡織服裝行業,尤其是針織行業的話,那么企業的遭遇無疑是最悲慘的。因為紡織行業中大多數都是民營企業,民營企業中絕大多數又都是中小企業,然而在記者的采訪中并沒有感受到沉重的悲劇氣氛。
廣東的針織企業較為集中,也是產業發展最為活躍的地方之一。據當地行業協會的一位資深人士介紹,央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對當地的企業影響有限。“廣東的這些企業大多是靠自己積累的資金來發展,一般較少向銀行貸款。”該人士介紹說,這一方面規避了銀行政策調整帶來的風險,也沒有贏利的壓力,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企業的發展,“所以很多針織企業都做不大。”據2010年廣東經信委召開的一次中小企業融資會議統計,規模以上廣東紡織服裝企業有銀行貸款的企業不到20%。
廣東老板不愛用銀行貸款,在業內人士看來,主要有4個因素。首先當屬貸款難。“需要錢的企業風險一般也比較大,往往很難通過金融機構的評審。”一位企業主說。另外,廣東金融系統把紡織服裝行業列為較高風險行業,“服裝廠尤其不受待見,設備簡單、固定資產少、利潤率低、償債能力低,想從銀行貸款難于上青天。”該企業負責人抱怨道。第二個因素,是紡織行業尤其是服裝行業,大部分企業即便貸款,也是屬于短期貸款,銀行手續繁瑣,速度跟不上。第三,經營得風生水起的企業基本不差錢,這為他們在市場上贏得了信譽,供應商自愿延長結算周期,這比銀行貸款的作用還要大。最后,這些年廣東紡織行業的新增企業不多,即便新增的企業,在資金方面也具備較強實力,而一直延續經營的企業一般都積累了較為雄厚的資金。“有10年左右歷史的廣東紡織服裝企業基本上都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廣東紡織行業協會的資深人士說。
于是,便形成了這樣兩種局面:經營得較弱的企業缺錢但貸不到款,只好自食其力;經營得好的企業得銀行青睞,企業自身又不需要貸款。在采訪中,記者了解了3個案例:其一,廣東大生牛仔織造有限公司,10多年來心無旁騖地做牛仔布,沒有其他領域的投資,賺了錢便更新裝備,所賺的利潤足夠自身的擴展,因此拒絕了銀行伸出的橄欖枝;其二,作為新入行企業的代表萬里馬集團,在皮具行業賺得了足夠的資金,并拓展了市場資源,加入紡織行業后基本上也不差錢;其三,一家在業內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內衣企業,2007年據說有數億元貸款, 2008、2009年由于銀行收回貸款,影響了資金鏈,現在舉步維艱,但是這部分貸款并沒有用于主營業務的發展,而是用于保健品、房地產的經營。
盡管這些素材皆來自廣東,但記者以為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全國狀況的一個縮影。
誰在承受壓力
在專業人士的眼中,如果專注于主業,而不是涉足其他產業,那么企業自身所賺的錢是足夠自己技術改造、更新設備的,擴大規模更可以量力而行。因此,無論在廣東、福建,還是在河南,記者在采訪企業的過程中,經常可以聽到這樣驕傲的話語:“我們基本沒有貸款,都是靠自有資金在發展。”這可視為行業的傳統性,也可以看作是企業家的穩妥。
然而,去年原料、紗線及經編行業的火暴,讓不少企業不淡定了。早在今年2月底,一個經編服裝企業的廠長告訴記者,由于去年行業表現不錯,很多經編企業都準備擴大規模,上更多的設備,其中當然少不了貸款來購買設備,今年銀行收緊銀根,要收回貸款,這些企業只好放棄履行合同。“這無論對設備制造商還是經編企業都造成了傷害,當然設備商可以將設備轉賣給別人,但是經編企業損失就大了,廠房都蓋了,各種擴產的準備都做了,現在項目只得擱淺了。”
當然,若論貨幣政策收緊的影響的話,除了直接的以外,還有間接的。比如限制房地產,會影響家紡、裝飾類產品的消費。此外,對于上游產業,如紡紗、織造、印染企業,由于設備投入的成本較高,他們對銀行貸款的依賴性也更大,因此,去年以來,央行三番五次的上調,令不少企業備感壓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