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分析]切勿盲目為洋貨買單
越來越多的進口食品走進了普通家庭。
繼“達芬奇”事件后,蘭蔻、碧歐泉等“洋化妝品”,以及肯德基、麥當勞等“洋食品”又接連爆出“黑幕”,讓中國消費者驚嘆。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看待洋品牌,是選擇繼續使用洋品牌還是轉而支持國貨,清遠市民對此問題意見不一。
洋品牌問題頻出
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改變,越來越多的洋品牌走進了普通家庭。然而,幾年前讓大家歆慕不已的洋品牌,近年來卻不斷爆出質量安全問題。被曝光的產品種類多、涉及面廣,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化妝品、家具、食品等。
衛生部網站在5月30日的一則公告顯示,有11款凈水產品質量不合格,問題主要包括砷超標、菌落總數超標和有機物去除率不合格等。在公布的不合格涉水產品名單中,有9款是“洋品牌”,其中包括3M公司的三款“雅爾普”系列凈水產品,美國派斯公司、怡口凈水公司各一款產品,三菱公司兩款產品,韓國皮可布朗公司一款產品以及松下公司一款產品,還有兩款不合格產品生產地為香港和廈門。
7月10日,“達芬奇”洋品牌家具爆出身份造假新聞。媒體報道稱,“達芬奇”公司銷售的天價家具有相當一部分并不是在其所謂的原產地意大利生產,所用的原料也不是達芬奇公司宣稱的名貴實木,經過檢測,消費者購買的“達芬奇”家具甚至被判定為不合格產品。
7月下旬,香港又曝光一批問題面膜,稱此批面膜產品含有可能導致過敏的防腐劑,其中包括科顏氏、香奈兒、資生堂、碧歐泉等著名品牌。雖然事后歐萊雅和希思黎品牌方均發表聲明,稱報告中所列受檢單位并非其在中國授權認可的官方銷售渠道,且產品來歷不明,與其品牌沒有任何關系,但還是難免引起消費者對其品牌信譽度的質疑。
近期,微博上又有網友拍到肯德基使用豆漿粉調制豆漿,感慨稱:“KFC欺騙了我,豆漿原來全是粉沖的,還是不知名的牌子。”隨后有網友計算,肯德基“醇豆漿”的成本價可能只有0.7元,相對于5元的實際零售價,成本只有10%左右。對此,肯德基7月29日回應稱未宣傳過是現磨。
繼肯德基“醇豆漿”事件之后,麥當勞也被卷入食品問題風波之中。日前,網友“匿名人士71224”在貓撲網發帖稱,在麥當勞密云鼓樓餐廳門口看到堆放著一箱箱的貨物,裝的都是包著保鮮膜的漢堡原料面包。到上午10點多,這些面包還在路邊曬著,保鮮膜里已布滿水汽;有的保鮮膜還被撕開了,面包直接裸露在外。該網友配發圖片并笑稱:“是曬熱了直接做漢堡不用加熱了?還是曬曬更健康啊!”
無獨有偶。8月2日麥當勞又爆出了驚人消息。微博上一段湖南公共頻道的視頻顯示:長沙市一名男童吃麥當勞的雞翅套餐時,發現骨中爬出多條活蛆蟲。但麥當勞方面表示,雞翅經低溫保存和高溫油炸,存在活蟲的可能性為零。
清遠人看洋貨國貨
洋品牌接連爆出質量問題,引起了中國消費者的廣泛關注,清遠也不例外。為了解大家對洋品牌的看法,記者采訪了不少清遠市民。大家對洋品牌有贊有彈,對選擇洋品牌還是國貨這個問題也意見不一。
“洋貨就是那些從國外進口的東西,價格高,質量好,一般人也買不起。”采訪中,幾位市民不約而同地說了這樣一句話。他們告訴記者,在清遠,所謂的“洋貨”并不多,即使有一般人也買不起。
市民胡先生今年40多歲,在贏之城附近工作。他告訴記者,在購買東西時,尤其是家電產品時,導購員常常推銷一些進口商品,稱這些商品質量比較好。“實際上,我們普通老百姓并不能分辨進口或國產。”胡先生指出,對普通百姓而言,進口商品的誘惑并沒有那么大。“我們聽說進口好,也想買,但是價格太高我們買不起。所以我們更多的是選擇質優價廉的國貨。”
與胡先生不同,市民劉女士家里使用的電器多是進口產品。她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進口產品主要看中的是質量。“誰都知道進口貨貴,但是買東西除了看價格,更要看質量。”劉女士說,雖然很多人都不大愿意多花錢購買洋產品,但是洋產品在某些方面確實用起來比國貨放心。以普通的手機為例,國產品牌無論是質量還是性能都不如洋品牌。
在清遠某企業工作的何先生也是洋品牌的支持者。他告訴記者,在選購電子產品和其他高端商品時,多半會選洋品牌。說起原因,他認為有兩個方面,首先是這些產品國外的生產技術比較成熟,出現問題的幾率不大,而且洋品牌的售后服務很好。其次,一些高端的電子產品,國內具備生產能力的企業很少。“我不是崇洋媚外,也不是不愛國,不支持國貨,實在是在國貨中找不到可以支持的產品。”
切勿盲目為洋貨買單
雖然不少人認為洋品牌質量和信譽優于中國自產品牌,但不少清遠市民還是表示,不能一味崇洋而盲目地為洋產品買單。
市民陳先生指出,洋產品價格過高,并非普通百姓能承擔。因此,要根據需要選購洋產品。他說,電子產品類、化妝品可以選擇洋產品,但是食品之類的應該就沒有必要過多地選購洋產品。“我一直都不明白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吃肯德基、必勝客、麥當勞之類的外國快餐。”在陳先生看來,這些商品不僅價格貴,而且也不新鮮,多吃無益。
“洋產品雖好,但是現在很多洋產品已經變質了。”清遠市民李小姐指出,在清遠也有不少賣洋產品的商店,但是細查才發現此“洋產品”非彼“洋產品”。{page_break}
“我在贏之城的超市看到一款蜂蜜,上面寫的是韓文,導購說是韓國口味,拿起來仔細一看,原來是國內生產的。”說起這個事情,李小姐對超市的導購也頗有意見。
“當時導購專門給我推薦這款蜂蜜,說這種飲品在韓國比較暢銷,而且在清遠賣得也比較好。如果我不仔細看,也不會發現問題。”李小姐指出,現在很多商場和超市的導購人員在推銷商品時,會以“進口”為幌子,吸引消費者購買。部分粗心的消費者經不住勸導和誘惑,就會花冤枉錢購買并不熟悉的所謂“洋品牌”。
記者手記
責問之余,國貨需自強
洋產品質量問題并非今年才有,只是今年較受關注。在媒體和消費者將目光齊聚“達芬奇”事件后,同類的商品銷售量受到了明顯影響,部分甚至出現滯銷情況。“達芬奇”品牌自身更是受到了有史以來的“重創”。在部分消費者為及時挽回利益而暗自慶幸的同時,部分消費者則為國貨感到揪心。
有媒體認為,“達芬奇”造假事件揭開的不僅是家居行業的潛規則,更讓國貨的尷尬窘境與國人的崇洋心理暴露無遺。但不少市民卻不這么認為。有人指出,洋品牌問題頻發,固然與中國消費者的“跟風”、“崇洋”心理有關,但更與政府的監管和中國企業的不強大有關。
“很少聽人說或者看到新聞報道國外產品不合格的。一旦出現問題,政府部門會第一時間介入,商家也會迅速召回問題產品。但在中國卻不是這樣。幾年前有問題,幾年后還是一樣有問題。中國企業出了問題,不是在第一時間解決,而是去找誰是這個事件最主要的責任人。”
有媒體指出,中國一直處在全球制造業的低端,生產的都是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低價格的商品,更多的是發揮廉價勞動力的優勢給國外知名品牌生產產品,或者用人家的牌子貼牌生產,把大部分利潤給了人家。因此,中國幾乎沒有幾個拿得出手、讓國人與世界都認可的國際知名品牌。
市民鐘先生說,中國國內各種質量問題頻發,除了中國企業的不強大,與中國企業的責任心不強也有關系。“如果中國企業能自強,以質量和信譽取勝并占領市場,又哪來那么多的洋品牌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