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料大循環”蘊藏機會 中國再生聚酯市場很“堅硬”?
隨著傳統紡織化纖強國的產能逐漸向外轉移,國外先進的再生聚酯裝備和技術,在本國越來越不具備大規模工業化的條件,擁有雄厚產業基礎和龐大產業規模的中國市場,成為各方爭奪的對象。不過,國外先進的再生聚酯裝備與技術,卻并不被國人所青睞——
如果細心觀察你可以發現,來自德國、日本、英國、瑞士等眾多發達國家的、擁有先進技術裝備的再生聚酯廠商,越來越急迫地想在廣袤的中國市場分得一杯羹。但遺憾的是,他們發現中國再生聚酯與其他化纖品種截然不同,其市場“堅硬”地擠不進來。在9月22~23日于上海召開的第七屆中國國際再生聚酯會議上,與會人士再次發出了以上感慨。
隨著傳統紡織化纖強國的產能逐漸向外轉移,國外先進的再生聚酯裝備和技術,在本國越來越不具備大規模工業化的條件,擁有雄厚產業基礎和龐大產業規模的中國市場,成為各方爭奪的對象。不過,國外先進的再生聚酯裝備與技術,卻并不被國人所青睞。記者在采訪中得知,其原因主要歸結于幾點:一是國外技術設備昂貴,成套裝備動輒幾千萬元,對于精打細算且習慣小投入大產出的國內企業而言,這無異于天文數字;二是國內技術裝備進步較快,近幾年年年都有新突破,基本能夠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三是國內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相關稅收政策、法律法規等還不健全,行業準入門檻較低,產品檔次有待進一步提升。
資源循環產業屬于政策密集型
中國循環經濟與環境評估預測研究中心副主任杜歡政,將包含再生聚酯等內容的資源循環產業概括為政策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產業。在他看來,政策對資源循環產業的作用比其他許多產業都要突出。他認為國家應該通過政策導向,加快建立再生資源回收體系,鼓勵利用清潔生產技術進行再生產品制造,引導社會主動消費再生產品。
事實上,在記者的印象中,連續幾年召開的多次再生聚酯行業會議,對政策的呼吁都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呼吁進口廢PET飲料瓶磚政策,呼吁對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返還增值稅,呼吁出臺配套的流轉稅政策,等等。而今,行業的這些愿望有些已逐步實現,有些還未見曙光。
去年9月26日,國家環境保護部發布了《進口廢PET飲料瓶磚環境保護管理規定(試行)》(簡稱《管理規定》)公告,解決了業內長期呼吁的整瓶進口問題。截至目前,以福建濠錦化纖為首的少量企業取得了瓶磚進口資格,更多的企業還在觀望。福建濠錦化纖公司副總經理但漢良在進口整瓶的實踐中體會頗多。他認為,《管理規定》)化解了再生聚酯行業生產與環保的矛盾,突破了傳統觀念對再生聚酯產業的誤解,對于加速國內再生資源企業的發展,縮短與國外再生資源產業的差距有著積極意義。
但漢良進一步分析指出,跟進口PET破碎料相比,進口PET瓶磚將分揀工序放在勞動成本相對低廉的國內,可以有效節約成本;比起質量難以控制的進口破碎料,進口PET瓶磚更有利于原料質量的穩定。從《管理規定》中可以看出,國家對進口資質有著較高要求,對工廠類型、選址、生產規模、硬件配套設施等都有相關的標準,主要目的在于控制污染、節能高效。此外,還強調將高科技、新工藝運用于再生資源行業。
與瓶磚進口規定的塵埃落定相比,另一項業內頗為關注的政策——再生資源回收增值稅政策則有些令人傷神。在本次會議上,不少企業代表告訴記者,僅增值稅退稅一項政策變化,就極大地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加之今年以來綜合成本大幅上升,不少企業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中國化纖工業協會再生化纖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林世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國家相關政策規定,對符合退稅條件的納稅人,2009年銷售再生資源實現的增值稅,按70%的比例退回給納稅人;2010年按照50%的比例退回給納稅人;2011年則完全取消了退稅,這項政策變化造成了再生企業的直接經濟損失。他建議國家盡快調整相關政策,減少企業運營風險。
反傾銷手段或暫告一段落
根據統計,2010年中國再生聚酯纖維產能達到620萬噸,產量接近400萬噸,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生產國。林世東認為,經過“十一五”年均增幅兩位數以上的快速增長,在產業地位上,再生聚酯已經由補充轉為部分替代,相關回收、加工技術的進步,打破了以往大、小化纖之間的鴻溝;在應用領域上,再生聚酯產品用途逐漸多元化,已覆蓋非織造布、地毯、家紡、汽車紡織品領域,產品達百余種;在競爭格局上,產業格局繼續深入調整,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仍然保持技術領先甚至壟斷地位,以中國為代表的亞太地區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但仍以常規產能為主;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土耳其等國家,憑借后發優勢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在中低端市場迅速發展,已成為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有力競爭者。
正是在這樣的形勢變化下,中國再生聚酯產業面臨的貿易摩擦不時出現,如何有效應對成為出口企業新的課題。
慈溪市江南化纖有限公司是典型的外向型企業,其產品出口到歐洲、美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長期應對反傾銷案件的過程中,企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江南化纖副總經理孫亞將中國再生聚酯企業應對歐盟聚酯短纖反傾銷案形容為“艱苦的8年抗戰”。自2003年12月,歐盟對原產自中國等地的進口聚酯短纖發起反傾銷立案調查開始,以慈溪江南為代表的一批再生聚酯企業跨過重重險阻積極應訴,終于迫使歐盟在2011年6月終止對華聚酯短纖的反傾銷措施。
孫亞指出,在歐盟立案之初,中國再生聚酯企業的外向型之路剛剛開啟,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對國際訴訟知之甚少等制約因素,使企業遭受了極大的困境。所幸,積極應訴不但讓企業取得了案件的最終勝利,還探索出未來的幾大發展方向:一是通過走出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辦廠的方式曲線守住歐盟市場;二是產品結構由大眾化向精細化方向發展;三是開拓歐盟以外的其他新興市場,同時放慢發展腳步,練好內功。
孫亞認為,歐盟反傾銷案件的結束,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其他國家用反傾銷手段來阻止中國再生聚酯短纖出口已告一段落。因為國外市場對中國再生聚酯產品有強勁需求,且各立案國本土企業在成本上已經具備與中國產品競爭的能力。
“衣料大循環”蘊藏機會
杜歡政的名片上赫然印著“垃圾教授”一行字,顯示出他對資源循環產業的執著。據他分析,每個時代的不同需求,決定了那個時代飛速發展的產業:上世紀50~60年代,人們希望延伸手的功能,因此以鋼鐵為主的金屬產業獲得了飛速發展;上世紀60~70年代,人們為了延伸腳的功能,使汽車工業迎來了良好發展機遇;上世紀80年代以后,人們急迫希望延伸腦的功能,因此IT行業飛速進步并為社會創造了巨大價值。當前,IT行業的硬件發展已經弱化,但信息增值服務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而在21世紀,人們日益重視可持續發展,資源循環產業無疑順應了時代需求,是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節能環保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國外,提高再生聚酯用量、擴大使用范圍,不僅能夠為企業節約成本、減少消耗,而且成為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可口可樂全球包裝研發部總監黃曉燕介紹,可口可樂在資源循環利用方面的目標是,25%的包裝材料使用再生產品。目前,可口可樂主要通過輕量化、使用可再生材料、循環利用等方式實現可持續包裝策略。值得關注的是,可口可樂正在研發使用植物環保瓶(PlantBottle),以生物基乙二醇(目前已商業化)和生物對苯二甲酸(仍處于研發階段)為原料。黃曉燕特別強調,生物基并不意味著通過生物降解來處理廢棄瓶,而是通過回收循環實現再利用。
在中國再生化纖行業的“十二五”發展規劃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是:攻關解決化纖(主要成分為滌綸)最終制品回收項目,攻克化學法技術難關,即實現“衣料大循環”。直到目前,中國再生聚酯產業主要的資源來源仍然是廢舊聚酯瓶,其次是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絲、泡泡料等,對廢舊衣物的循環利用進展緩慢。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與國家相關政策的缺失、化學法等關鍵循環技術的滯后有著密切關系。
為了防止疾病傳播,我國基本廢止了二手服裝的正常收購銷售體系,同時,國內基本沒有對廢舊衣物行業利用的鼓勵性政策,所以絕大部分廢舊衣物被當做垃圾進行填埋或焚燒。而因缺失有效的監管和引導,廢舊衣物仍然在一些低端市場中進行交易,引發人身安全、環境衛生隱患,還會引起走私、偷逃稅款等系列問題。
林世東對此建議,各級主管部門應參照我國早期的和國外的做法,按照現有要求制定出廢舊衣物回收循環利用的管理辦法,逐步恢復健全我國廢舊服裝的回收循環利用體系。同時,特別鼓勵使用化學法回收再利用,積極開展示范技術和示范工程的推廣工作。另一些人士建議,再生聚酯行業的發展可以借鑒鋼鐵行業循環經濟的成功模式。
行業“十二五”規劃對于實現“衣料大循環”的途徑作了一些描述,除了提升自主研發、創新能力(據悉國內已有企業在化學法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之外,還包括“通過轉讓吸收國外先進技術”、“通過引進國外衣料—衣料的大循環聚酯系統回收成型裝備與工藝,消化吸收再創造”等。從這個意義上講,聚酯市場“堅硬”的外殼或許會在“十二五”有所軟化。隨著政策法規的完善,產業的升級,國外企業或許能在中國再生聚酯市場掘到真金。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