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毒瘤:商場超市進場費暗藏“黑賬”
進場費是供應商永遠的痛,很多供應商形容零售商亂收進場費如同“坐地收錢,雁過拔毛”,但大型零售商強大的渠道掌控力又讓供應商難以說“不”。當五部委聯合發文清理整頓大型零售商向供應商收取違規費的通知一出,多家供應商昨日向記者投訴,賣場收取的裝修費、好位置費、活動費、各種罰款等項目數不勝數,并且不少費用是無收據無發票,或者發票只寫一種“抬頭”的“黑賬”,很難查出收費名目,更無從談起完全杜絕賣場亂收費。
隱性收費名目繁多
進場費是促銷費及進場費平均4%-5%,加上其他贈品費用、追加返利等等,總費用率至少在25%-30%。
“這是明面上、寫在合同上的賬目,其他的費用數不勝數”,一位空調企業的銷售經理向記者介紹,比如賣場銷售區間的裝修費用,一塊價值15元的地板,賣場會跟企業要80元,企業為了入場就必須接受這個價格。
還有完成賣場活動必須承擔的開銷。舉例來說,各大家電賣場目前正在開展家電延保活動,賣場給每個制造企業的銷售人員一定的銷售任務。若沒有消費者參加延保,任務沒完成,企業就會被賣場罰款,罰款費用不菲。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制造企業自己出錢為銷售任務買單,這就是所說的活動開銷。除此以外,還有物業、保安等人員需要費用打理。
而超市收取進場費在供應商心里早已成為頑疾并見怪不怪。某食品供貨商透露,超市現階段向供貨商收取的進場費分為合同內和合同外兩種,合同內收費主要為上架費、月返費、廣告費、促銷費、年節費、毛利補差等,合同外收費同樣名目繁多,如條碼費、端頭費,促銷活動中的條幅、花籃、燈箱、人員管理等費用。
事實上,零售企業本應以賺取商品差價為主要盈利模式,隨著進場費越收越多,商場超市向入駐品牌和供應商收取各種費用已成為其主要盈利模式。不少供應商表示,超市向其收取的各種費用和成本總和最高占商品單價的40%。
多頭“黑賬”無從查證
除了收費多,無頭債也搞得制造企業一頭霧水。一位冰箱企業的渠道人員向記者介紹,不少賣場向制造企業收費,但是根本不會開發票,好一點的賣場會給開一張收據,但大多數時候根本無法查收明細。另外,零售賣場各種職務的人都會找制造商要錢,比如大區負責人、店長、銷售主任等等。
“有的時候裝修第一次會有一個開銷,隨后會有二次、三次裝修費用,賣場會告訴企業第一次沒有裝修理想,但是后面這些費用就沒法量化,當然也不會有收費明細了。”一供應商向記者抱怨。
不僅如此,一家為大型外資連鎖超市供貨的小食品供應商還透露,今年在其京城18家門店內銷售額約3800萬元,但此超市要求其給出的增值稅發票中需扣除15%的純利,票面上的最終顯示金額約3300萬元(未稅)。除去合同中的正常繳費外,其余還要再繳納460萬元的店內條碼費、貨補費、進貨員費、端頭費等,如不繳納將無法結賬。
“這家超市是亂收費的典型代表。”上述供應商透露,合作時都是直接與該外資超市總部訂立合同進行商品銷售,而當商品實際進入分店時還需重復繳納上架費,此項費用在北京18個店面內每年需50多萬元。
上述供應商同時表示,條碼費在上述超市中亂收費的比重占到近50%,其今年全年共繳納約190萬元條碼費。其中,一件單品在一家門店的一個條碼需收費2000元。有時因銷售情況不佳或沒有處理好與店內業務員的關系,店內則“故意”不把商品上架。值得關注的是,如門店在三個月內不掃條碼將自動鎖碼,一旦鎖碼供應商還需拿出2000元進行“解碼”或引進新品種,此項收費是最典型的重復收費。
還有部分供應商表示,部分超市將其亂收費的項目在發票抬頭上都開成“促銷服務費”,以掩人耳目,這樣制造商繳納費用的明細根本無從查證。“賣場收了費用,還不給發票,我們只好自己湊發票沖賬。”一位家電企業代表抱怨。
不堪重負又欲罷不能
苛捐雜稅讓制造企業利潤被大幅壓縮,然而大型零售商掌握著渠道控制權,為了走貨或者品牌考慮,不得不被迫接受。TCL多媒體一位內部人士表示,由于彩電廠家競爭激烈,幾大彩電巨頭的份額差不多,導致主動權掌控在連鎖賣場手中。其次,彩電產品收入僅占賣場總收入兩成左右,而利潤貢獻則更小,也從另一方面降低了廠家的話語權。
家電分析師劉步塵指出,家電企業給賣場的出廠價稱為供價,家電的一般供價是成本價基礎上加月返等其他費用之后的價格,因此這對彩電企業來說基本上就是不賺不賠只賺吆喝。
“最糟糕的不僅僅是這些。”上述高管告訴記者,最讓企業“鬧心”的就是賣場擅自破壞企業的價格體系。賣場賣得越多,企業給的返點就越高,所以賣場就“自主”降價,以求薄利多銷。對于制造企業,賣得越多,賠得就越多。一位廠家代表坦言,沒有任何一家供應商敢把大連鎖賣場作為主要利潤來源,不論白電黑電,在賣場的運作中很少有盈利的。
去年12月,有媒體曝出,由于某大型連鎖外資超市拒絕康師傅部分品種將在全國范圍進行10%的漲價,由原來的每包2元上調到2.2元,康師傅對其全國門店采取了斷貨對抗。當時,康師傅發出說明,稱“爭議與產品調價無關”,矛頭直指此超市的進場費。當時就有業內人士透露,如果一家方便面企業想要在貨架上出現包括各種口味和包裝的10種產品,要向超市繳納幾十萬元的進場費,早已超出了廠家的承受能力。
對于利潤被大幅壓縮,北京供貨商聯盟代表、北京商業聯合會理事姚文華表示,超市亂收費是對生產上游到零售終端壓榨過程的體現,而亂收費帶來的后果則是零供關系的惡性循環。{page_break}
完全杜絕仍有難度
零供矛盾已成為各方難解的頑疾,近年零供糾紛不斷發生。2006年,我國商務部、發改委等五部委聯合出臺了《零售商供應商公平交易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欲通過立法來規制這種不平等的交易現象,但收效甚微,部分供應商表示該《辦法》已成“一紙空文”。
日前商務部、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聯合下發了《清理整頓大型零售企業向供應商違規收費工作方案》,決定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全國集中開展清理整頓最大單店面積超過6000平方米、門店數超過20家,且2010年銷售額超過20億元人民幣的大型零售企業向供應商違規收費工作,包括規范零售商收取使用促銷服務收費行為、禁止各種違規收費行為等。
對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樣的文件恐怕難以從根本上杜絕零售商對供應商收取進場費,因為不少違規收費根本沒法查到明細,因此也就無法判斷是否違規。不少家電企業認為,還是自建渠道能夠改變被壓制的困境。去年開始,格力、美的、志高等企業都建立了不少專賣店,就是為了擺脫賣場的束縛。
姚文華表示,國家2006年出臺的《辦法》一直沒有有效實施,此次國家明令禁止大型零售企業向供應商違規收費,一旦成功實施將對零供矛盾產生積極作用。零售賣場亂收費其實是變相推高物價,羊毛出在羊身上,對消費者而言也不公平。并且,零售企業如果一直以收取進場費的方式經營,企業倒閉恐成必然趨勢。
相關鏈接
不斷推出的治理政策
■ 2005年1月 市商務局、市工商局共同頒發《北京市商業零售企業進貨交易行為規范(試行)》,嚴格規定超市、商場不得再強收進場費。
■ 2006年9月、10月 商務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國家工商總局等部門出臺《零售商供應商公平交易管理辦法》和《零售商促銷行為管理辦法》,明確要求零售商濫用優勢地位從事不公平交易。如果違反相關規定,將最高處以3萬元罰款。
■ 2011年5月 市發改委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本市農貿市場攤位費及超市進場費的通知》,公布6項措施解決農貿市場和超市亂收費及收費不規范行為。
■ 2011年11月 商務部、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聯合下發《清理整頓大型零售企業向供應商違規收費工作方案》,整治商場超市亂收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