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行業增速放緩 理性消費尚待時日
關于“世界奢侈品協會”真假事件曝光以后,奢侈品又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不僅引發了我們對中國奢侈品消費的又一輪思考。中國成為奢侈品消費大國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而這種發展對我們而言是否利好?我們帶著思考采訪了協會領導和業內專家,并和奢侈品消費者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奢侈品消費增速放緩
很長時間,中國人對于奢侈品的巨大需求讓外國人瞠目結舌。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LV店鋪前,眾多中國游客不惜花費數小時寶貴的觀光時間用于排隊,進店后甚至連價格都不問就會買下若干價值不菲的包包,絕不空手而歸。“中國將是全球奢華消費增長最快的市場”已成為業內專家的共識。有人預計到2015年,中國將占有全球奢侈品市場20%以上的份額。但隨著歐債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出現下滑趨勢,中國外貿受到很大影響,實體經濟也開始出現下滑,奢侈品消費也在中國遇冷。
近日,英國時裝品牌博柏利集團發布財報稱,該公司第一季度亞太地區(以中國為主)銷售增速從上年同期的67%跌至16%。而按銷售額計算,在香港上市的周大福7月11日晚間發布財報稱,截至6月份的最新一個財季,其收入增幅僅為16%;利潤率較高的珠寶鑲嵌首飾在銷售額中的占比由3月底的27%,降至22%。
同時,中國最大名表零售商亨得利控股有限公司近日也有消息稱,高端手表的需求增速這幾個月來已放緩至個位數。瑞士歷峰集團旗下鐘表和珠寶品牌卡地亞CEO福納斯也透露,中國對卡地亞高端手表的需求正在放緩。
這一系列的現象都在表明,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增速放緩,不再呈現爆炸性增長的消費狀況。
記者在前期采訪中國服裝協會秘書長王茁時,他談到:“奢侈品消費在中國下降,這和社會商品零售總值下降有很大關系,因為經濟的原因,商場銷售處于下降態勢,奢侈品銷售也一定會呈現同樣狀況。當然,中國目前仍然是奢侈品消費大國,這和中國的人口基數是有很大關系的。”
王茁還談到,奢侈品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大舉進入中國,但真正銷售迅猛增長是從2000年之后,中國人均GDP消費超過3000美元以上后,消費者出現消費升級,人們開始對品質感和品牌認知加強,奢侈品銷售是在這個消費升級的浪潮中得到很大提高。
中國特色的奢侈品消費
奢侈品消費對于國人而言究竟意味著什么?記者就此采訪了一位曾經的奢侈品消費者娜娜,娜娜在服裝行業多年對服裝類消費品的了解很深刻。對于家境殷實的娜娜而言,購買奢侈品并非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奢侈品消費對于娜娜而言在不同階段卻有著不同理解。她談到:“我以前是會買奢侈品的,購買的原因是因為覺得奢侈品牌的產品品質感好,公眾認可度高,符合我的階段性需求。但現在我不買了,因為在服裝行業這么多年對于服裝的了解越來越深刻,感覺奢侈品超越商品屬性太多。”
娜娜談到,在年紀比較小的時候會對奢侈品有一個比較崇拜的階段,現在很多奢侈品消費者也會有這種現象,因此很多消費者對奢侈品消費比較熱衷,完全超越了理性,這也體現了一種價值觀。“現在中國奢侈品消費似乎成為了一種全民的消費意愿,很多工薪階層會積攢很長時間的錢去買奢侈品,這種現象在年輕人中尤為突出,這無疑是中國消費者不成熟的一種表現。在國外,奢侈品是有相對固定的用戶群體的,但一定不是全民。國外消費者也認為奢侈品是高高在上的,但是他們不追高,因為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娜娜還談到,國外消費成熟還表現在,消費者消費不求最好,只求獨特,認為保護自己的獨特是最重要的。這一點國內消費者還沒有完全意識到,在國內消費,消費者還會認為一定要都用最好的,才能體現自身的價值。
隨著中國經濟的較快發展、國人購買力的提升,奢侈品消費也將獲得一定的發展。對于奢侈品消費,需要引導理念,通過炫富來證明自尊,只能說明內在價值的缺乏。如果一個國家的國民陷入對物質特別是奢侈品的極度崇拜,對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都會產生誤導和扭曲。
采訪中,在服裝行業多年的商品企劃專家熊怡這樣說:“我覺得目前中國消費者對奢侈品的態度是沖動的,不成熟的。看看微薄上炫富的郭美美,以及干爹門楊紫潞和安子熙這些年輕女孩之所以會引起軒然大波,都是奢侈品在她們頭腦里引起的超常反映,他們覺得奢侈品代表的是身份,地位,而忽視了奢侈品本來的品位。再看看那么多買假貨和A貨的朋友們,追求的也是在混淆了視聽后的虛榮。”
對此持相似觀點的還有服裝買手專家在國外工作學習多年的姚曉云,她認為:“中國的很多消費者買奢侈品,是想借奢侈品的商標標榜自己的身份或者財富地位,至少會有半數以上的奢侈品購買者存在著這樣的‘攀富’心態,而并不是純粹因為認可奢侈品品牌的文化理念或者品質做工。奢侈品在中國還有一種特別的現象,就是作為禮品消費,這也是非常有中國特色的。”
{page_break}
消費回歸理性需時間
在采訪中,中國服裝協會秘書長王茁談到,中國消費者對奢侈品的認識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他認為,奢侈品是眾多終端消費品的一種,買一個奢侈品牌的包和其他品牌的包在功能上并沒有什么不同。“當然,奢侈品在品牌附加值和品牌貢獻率上的確要比其他品牌要高,給消費者帶來的品牌品質感和榮譽感要強于普通品牌。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奢侈品消費的增長是一種正常現象,這是說明中國消費者的生活水平在提升,有能力消費更好的產品。”他同時談到,現在國外的很多奢侈品大部分以其文化故事在吸引消費者,反而忽略了其產品本身的使用價值,隨著中國消費者的逐漸成熟,清醒,人們對奢侈品的認知會越來越理智,越來越清晰。
奢侈品品牌看好中國市場,也因此在近一兩年內大舉進軍二三線市場,這帶給奢侈品的是在經濟下滑的情況下,奢侈品銷售在中國市場仍呈現緩慢增長。
服裝商品企劃專家熊怡談到奢侈品在中國消費將產生的變化時認為,全球經濟的下滑對于中國的奢侈品消費者可能產生影響,但因為奢侈品牌看好中國市場,而更多的在內地開設門店,因此也會增加一些消費人群,這也是奢侈品銷售在中國仍呈現增長的原因。因為更加接近更多消費者,消費者消費也更加方便了。
熊怡認為對于中國消費者而言,對奢侈品成熟的消費態度還需要時間:“相當大的一部分中國消費者對奢侈品的態度應該是觀望。消費不起的一大部分人是在觀望中學習什么是奢侈品,消費得起奢侈品的在中國消費者中畢竟占少數。”她還說到,中國成為奢侈品消費大國其實是一件好事,至少能證明中國人民有錢了,富裕了,中國消費者認識名牌了,尊重知識產權了。
姚曉云也對此持相似看法,她說:“近年來,很多國際的奢侈品在加大力度向中國二三線城市進軍,如果光從增長的趨勢觀察,奢侈品在中國的增長速度絕對是高速于歐美市場的,雖然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在放緩,但相信對于奢侈品的銷售并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對于中國消費者對奢侈品何時理性回歸的問題,熊怡這樣說:“奢侈品會在未來出現很多副牌,各大奢侈品牌公司會在保有少部分的奢侈品后,更多是利用奢侈品牌所帶來的名聲,出品更易接近民眾的低端副牌,畢竟賺錢才是硬道理。在現在經濟下滑的情況下,奢侈品牌也在調整方向,由只對尖端人群轉而面向廣闊的民眾。中國的奢侈品消費也會隨著中國的國力強盛,民眾的文化程度提高,消費意識改變而趨向理智,平和。”
姚曉云認為,由于中國仍然處于經濟發展期,目前國人對于奢侈品還是處于追捧的階段,還是處于非理性消費的階段。如果從長遠的發展看,中國成為奢侈品消費大國并不是什么壞事,因為只有經歷了這個階段,國人對于奢侈品的消費觀念才會逐漸成熟起來。人們只有嘗過體驗過好東西,才會有好的鑒賞力,奢侈品的普及會逐漸將國人的消費品味培養起來。
她同時談到,“在國外,實際上很多中產階級都是奢侈品消費的主流人群,只是隨著2008年之后的經濟危機,中產階級消費變為更為理性了。奢侈品現在在中國,也并非高不可攀的,很多收入中上等的人群都能夠消費得起奢侈品,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奢侈品會成為更多人能消費得起的商品。”
在談到中國出現奢侈品品牌的可能時,熊怡認為:“在這個浮華的社會,品牌要靜下心來做,并保持一個持續,發展的狀態不容易。中國要出現自己的奢侈品牌還需要經過漫長的過程,畢竟奢侈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來的,它之所以能成為奢侈品,不僅需要文化的基奠和時間的積累,頂級的品質保證也是關鍵。”
姚曉云對中國奢侈品出現的時機這樣認為:“意、法、英、美之所以能夠出現為世界所認可的奢侈品牌,是因為這些國家具有相當雄厚的經濟基礎,本國的消費已經相當成熟,具備著滋養奢侈品牌產生的土壤,這些國家又同時有著足夠強大的文化原創力和文化底蘊。中國只有當經濟文化都發展到這樣的階段,才會產生出真正意義上的奢侈品牌。”
對于未來中國品牌的發展之路,在結束采訪時王茁秘書長談到,隨著中國的經濟、文化的強盛,品牌的逐漸發展,將來某個適當的時候中國也會出現自己的奢侈品品牌,但這個可預期的未來肯定還需要較長時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