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季破解新疆棉業之困惑
又是一年豐收季。今年,新疆棉花以2470萬畝的播種面積,以超過300萬噸的總產,再創歷史新高。
與此同時,我國另外兩個棉花主產區——黃河和長江流域的棉花面積明顯萎縮。新疆作為中國最大優質商品棉生產基地的地位,不僅牢不可破,還在全國棉花產業中的份額不斷攀升。
然而,萬頃棉田在鼓了廣大棉農的腰包,供應著龐大的下游產業鏈之時,卻也遭受著市場風暴形成的多重困局——未來,新疆“棉海”會無限擴大,還是萎縮?面對國內外的競爭壓力,新疆要提高棉花單產和品質,還需做出哪些努力?隨著采摘費用的上升、運輸難度的加大,新疆又該怎樣應對?在國際市場需求低迷的情況下,新疆的棉花產業鏈能“伸”多遠?
種種困惑,讓無數專家和棉農為之揪心,該如何一一破解呢?
作為新疆大地上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有關棉花今后的種植方向,首當其沖地成為大家熱議的第一話題。
在收入可觀的現實面前,最不愿意壓縮面積的是棉農,他們有一半的收入來自棉花。再說,種哪種作物能沒風險?棉花有,番茄等其他經濟作物也同樣有,甚至風險更大,又何必舍本求末呢?
事實上,新疆農業水情特點是,春枯、夏澇、秋少,棉花在3月底播種,6月底才澆第一次水,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種適合這一特點的作物替代它。
遺憾的是,自2005年以來,新疆皮棉連續7年平均畝產在110公斤上下徘徊,僅試驗田在不斷突破。今年,全疆皮棉平均單產只有101.97公斤,較上年實際單產下降7.78公斤,減幅6.74%。
照此速度發展,新疆棉花保持增產勢頭將面臨很大壓力。人們擔憂不已。
就在此時,新疆農業科學院爆出一條好消息:由新疆農業科學院崗位科學家李雪源負責指導的50畝超高產示范田,平均畝產籽棉838.31公斤,打破了國內棉花單產的歷史紀錄。
這也就是說,新疆棉花單產水平仍有很大潛力可挖。只是,需要比過去更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沖破棉花品種混雜、栽培模式粗放兩道坎。
但令人糾結的是,棉花面積增加、豐產豐收,就意味著運輸壓力加大。
新疆距離內地路途遙遠,只能選擇陸上、空中運輸,而這一運輸成本遠遠大于海上運輸,這導致每年新疆超過80%的棉花調出后,有好的市場,卻沒有好的行情。
同時,這些年,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新疆棉花的種植成本由過去的每畝1200元,向著每畝2000元或更高逼近。盡管,人們已經漸漸地意識到,解決這一難題的最好辦法就是采棉機的研制和運用推廣。但是因為諸多不順,機采棉的效益至今沒有明顯地顯現。
在高成本的困擾下,很多大型的棉紡織企業遭遇“滑鐵盧”。
目前,新疆規模以上的紡織企業有76戶,可53戶都處于虧損狀態,虧損面達到68%。且棉花的產業鏈只停留在皮棉、棉紗這一環節的低利潤回報處戛然而止。
有人認為,新疆產業鏈最大的挑戰就是要做深、做精,根據消費需求進行有目的的生產,在更深領域里開發棉花產業的新產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