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減擋折射中國經濟轉型之變
2013年,在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各種努力中,中國經濟發展方式也悄然經歷著一場劇烈的變革。歲末,全年經濟增速即將塵埃落定,盡管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穩定在7%~8%區間已無懸念,但在這個略顯“低調”的數字背后,折射出的卻是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與發展理念的變化。
速度:“下了一個臺階”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國民經濟運行數據,前三季度中國GDP的增速分別為同比增長7.7%、7.5%、7.8%。盡管全年的數據還要1個月才能最終出爐,但從近兩個月以來宏觀經濟的表現來看,全年經濟增速穩定在7%~8%的區間幾乎已經沒有懸念。
與近10年來中國經濟的增速相比,2013年全年GDP的增幅穩定地保持在了一個新的階段——“中高速增長”。用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的話來講,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下了一個臺階”。
事實上,這種“下了一個臺階”式的新階段在2012年就已經開始顯露。自2010年一季度開始,中國的GDP累計同比增速出現了連續10個季度的下降,從2010年一季度的11.9%回落到2012年前三季度的7.7%。而進入2013年,GDP增速徹底進入了“7”時代。
從季度同比增長率的視角看,中國GDP同比增速從2007年第二季度的14.8%到今年三季度的7.8%,下降了將近一半。盡管這中間也有回升,比如2010年四季度有0.2個點的回升,2012年的四季度有0.5個點的回升,今年的三季度有0.3個點的回升,但從整體發展態勢來看,這些回升已經成為一個長區間內的短期波動。“中國經濟增長正在進入一個新的常態,相比較于過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不管從哪個視角來看,我們的增長速度應該說是下了一個臺階,盡管這個速度在全球來看依然是比較高的。”王一鳴說。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階段性的變化,正在進入增長階段的轉換期。如果說1年前人們還在討論歐債危機對經濟產生的周期性影響能夠持續多久,那么2013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態勢則把人們的目光更多地轉向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如何打破對投資的迷信、對出口的依賴,破解產能過剩的困局,提高資金利用的效率——讓經濟增速慢一點既是手段,也是結果。
結構:自信而克制的經濟政策
2013年,經濟增速減緩帶來的下行壓力是顯而易見的,中國經濟面臨的復雜局面和嚴峻考驗并不比5年前國際金融危機剛剛爆發時少。然而,與以往不同,2013年面對經濟增速放緩,宏觀調控顯得更加自信而克制。
沒有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政策出臺,固定資產投資全年呈明顯回落態勢,從年初的同比名義增長21.2%回落至1~10月的20.1%;貨幣和財政政策始終保持穩定,即便在“錢荒”之說最盛的6月,央行始終沒有大規模“開閘放水”……
與此同時,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上明確提出“簡政放權”;在資金利用上強調“用好增量、盤活存量”;在產業調整上,再次出臺了大力壓縮過剩產能的各項政策。
宏觀調控的種種變化體現出對中國經濟問題本質的清醒認識。除了周期性因素,真正困擾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的是深層次的結構矛盾:從需求結構上看,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片面依靠外需的高速增長亟待改變和突破;從產業結構上看,制造業產能的過剩,已經嚴重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要素結構上看,圍繞著政府政策導向而出現的資源錯配,制造了大量的浪費與重復建設……解決結構性問題,只能依靠著眼長遠的改革和壯士斷臂的決心。
在談到2013年中國經濟時,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這樣表示:“我們現在的增長不是像過去那樣采取大規模的刺激措施,而是盡可能喚起市場經濟的內生力量。不靠大規模政策刺激能繼續保持7.5%左右的增長,這是對明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啟示。”
理念:強調市場作用明確方向
從“十二五”規劃將GDP年均增長目標調整為7%開始,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把發展和所得到的成果用在民生上,就已經成為中國政府工作的重點。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更是著重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這一經濟改革的主旨,進一步明確了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式。
對于已經“下了一個臺階”的增長速度,王一鳴認為,“我們要追求的目標不應該是速度回到過去的臺階,而是使發展的質量和效率上一個臺階”。因為只有質量和效率的提高,才可以使速度放緩下的企業盈利水平持續提高、使政府的財政收入依然保持比較高的增長速度、使就業狀況不斷改善、使各類民生問題得到更為有效的解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