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10個京津服裝項目集中入駐衡水工業新區
近期舉辦的百家紡織服裝企業進衡水活動中,衡水工業新區與北京五木服裝有限公司、北京方仕工貿有限公司等服裝企業簽訂進區協議,10個京津紡織服裝產業項目集中落地。衡水市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攜手合作建設全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京津紡織服裝企業初現批量入駐之勢,為河北省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帶來新思路。
園區上陣
——以專業基地對接一個行業,京津紡織服裝項目扎堆進駐衡水
1月23日,走進衡水工業新區,就能看到大門口多了一塊閃著金光的“全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牌子。別看這塊牌子不大,作用可真不小!
8天前,剛剛掛牌的試點園區,一下就吸引了100多家紡織服裝企業老板、京津等地紡織服裝行業協會負責人考察。一天之內,還簽約落地了10個來自北京、天津的紡織服裝項目。
能吸引京津紡織服裝產業項目扎堆進駐,這個園區靠的是“專業”。“依托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合作,我們以建設全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為抓手,打造京津紡織服裝產業轉移基地,規劃建設占地10平方公里的紡織服裝產業園,專門承接京津紡織服裝項目轉移。”衡水工業新區招商局局長袁建軍說。
華北紡織服裝產品制造基地、京津冀紡織服裝產業協同發展示范區……如今,衡水給10平方公里的土地貼上“紡織服裝”標簽,賦予了新的發展內涵。
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介紹,新常態下,國內紡織服裝行業發生新變化,專業特色園區正在成為承接產業轉移新趨勢。
去年,河北省推出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的40個重點平臺,此次承接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的衡水工業新區就是其中一個。“打造專業園區平臺承接京津產業轉移,關鍵要圍繞自身的創新資源和產業優勢,打量京津冀三地產業基礎,尋求合作空間,在承接過程中不斷優化三地創新、產業、空間、政策等資源配置,實現互利共贏。”袁建軍認為。
產業聚集
——以龍頭企業帶動形成產業聚集區,向紡織服裝產業上下游拓展
卞春每天都穿梭于位于衡水工業新區振華新路的一片深紅色廠房里,作為北京威克多制衣衡水基地的工程部經理,新工廠已經到了最關鍵的設備安裝階段。再過3個月,消費者就能在全國200多個城市里買到衡水造的威克多高檔西裝了。
在沒來衡水之前,位于北京大興經濟開發區的威克多制衣只有70畝地,經歷三次擴建后,廠房面積從4萬平方米增加到9萬平方米,擺放著4條西服生產線、2條時裝生產線,用地異常緊張。更讓他們擔心的是,正在打造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的大興經濟開發區,已很難再審批服裝項目用地,留在北京難以發展。
“轉移出去尋找更大發展空間,成了我們的當務之急。”卞春說。威克多項目落戶衡水工業新區,拿到了307畝土地,滿足了企業發展用地需要,還能節約10%的物流成本,減少30%的員工生產生活開銷。
更讓人驚喜的是,衡水威克多制衣規劃建設了12條高檔西裝、時裝生產線,比北京基地產能擴大了很多。服裝生產能力達到120萬套/年,產值可達18億元。威克多項目的轉移,讓衡水見識了京津等地服裝終端制造產品轉移出來的迫切需求,更看到了服裝產業項目的帶動力。
瞄準服裝生產制造龍頭企業引進,衡水工業新區先后吸引北京五木服裝有限公司、北京方仕工貿有限公司等服裝終端產品生產項目落地。服裝生產項目的聚集,又為輔料、面料生產,服裝紡織物流服務、服裝人才的聚集增添新動能。
環境再造
——引進設計創意服務等配套資源,助河北紡織服裝產業邁向高端
“你信不信,過不了多久,我們衡水也能發布新款時裝流行趨勢,引領全國時裝行業潮流了!”衡水市工業新區招商局綜合科科長曹國豪告訴筆者。衡水市與中紡聯合作在園區內建設京津冀服裝產業快速反應中心,不僅會讓衡水傳統紡織服裝行業脫胎換骨,更能培育衡水服裝產業的影響力。
過去,時裝流行趨勢按季轉換。未來如果引入快速反應機制,市場上的信息就會更快反饋到企業,設計創意、上線生產等環節的用時便會大大縮短,未來時裝上市就能按月甚至按旬來算,服裝企業更賺錢了。
與此同時,衡水市正在對紡織服裝產業的區域發展環境進行再造。衡水工業新區聘請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編制了新的產業規劃,還與天津工業大學合作建設紡織服裝研究院。衡水市還將與北京服裝學院等高校開展合作,建設職業教育園區,每年可為紡織服裝企業培養5萬名技術工人。建設衡水工業新區服裝產業實訓基地,為愿意自主創業的服裝從業者提供免費創業指導服務。
如此看來,構建專業紡織服裝園區,不是單純的生產項目引進,更是傳統紡織服裝行業的整體轉型升級。按照衡水工業新區的規劃,不僅要建成紡織服裝生產基地,更要超前引進設計創意服務等配套資源,讓傳統紡織服裝邁向高端。目前,衡水工業新區招商局正在與國內知名的服裝智能一體化設計開發機構上海嘉納紡織品科技有限公司洽談合作,吸引他們入園為紡織服裝企業進行設計創意服務。
鏈接
河北省推出40個平臺承接京津產業轉移
加快產業轉移是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力求率先突破的三個重點領域之一。自去年起,河北省集中推出對接京津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的40個重要平臺,目前來看,已取得初步成效。
秦皇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利益分配模式,北京海淀區企業到開發區落地發展,實現的地方財政收入,雙方按照兩地各40%共享,同時還有20%將建立產業基金用于扶持入園企業。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打破監督管理的地域限制,讓落戶的北京醫藥企業享有北京戶口,雙方共管提速北京藥企落戶步伐……
創新管理模式已經成為利用園區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的關鍵一環。用好園區平臺承接京津產業轉移,需要創新園區建設和管理模式,針對承接行業、企業特點,制定最優化、可行的承接模式,最終實現參與各方互利共贏。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