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品質革命”,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大中型企業研發強度年均增長10%以上;輕工、紡織產品國際標準的采標率分別提高10個百分點;到2018年,主要消費品領域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達到95%以上;2020年,中高端消費品比重增加,品牌附加值、市場影響力和消費者認可度不斷提高……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于開展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未來5年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專項行動的目標和路線圖。實施“三品”專項行動的目的何在?在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上,《意見》有哪些創新之處?
推進“品質革命”,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目前我國生產的消費品中,有100多種產品產量居全球首位,家電、制鞋、棉紡、化纖、服裝等產能占全球的50%以上,輕工、紡織出口占全球的3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消費品制造、消費和出口大國。”工信部副部長馮飛說,隨著國際競爭加劇以及成本優勢減弱,我國消費品工業產業規模巨大而有效供給不足、制造能力較強而創新能力不足的結構性矛盾凸顯。特別是近年來,部分消費流向境外,反映出我國消費品工業存在有效供給能力和水平難以適應消費升級的問題。
“必須把改善消費品供給作為主攻方向和長期措施,主動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能力,積極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能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消費升級的需要。”馮飛指出,《意見》以“三品”戰略為抓手,涵蓋輕工、紡織、食品、醫藥和消費類電子等行業,明確提出了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個方面12項任務。
一是增品種。支持企業深度挖掘用戶需求,適應和引領消費升級趨勢,在產品開發、外觀設計、產品包裝、市場營銷等方面加強創新,積極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豐富和細化消費品種類,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二是提品質。培育和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立足大眾消費品生產推進“品質革命”,走以質取勝、質量強國的發展道路,推動中國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主要包括開展國際對標、加強質量精準化管理、推進質量檢驗檢測和認證、保障藥品和優質原料供應等4項任務。
三是創品牌。引導企業提升產品附加值和軟實力,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主要包括提高品牌競爭力、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品牌服務體系、推進品牌國際化等4項任務。
出臺懲罰性巨額賠償等法律制度,防止劣幣驅逐良幣
據介紹,近年來部分消費流向境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國制造。其實,我國不完全輸在制造能力上,而是輸在了品質、品種、品牌上,更輸在了市場環境上。因此,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利用市場化機制解決消費品工業中高端供給不足的問題,是政府的著力點。
馮飛說,《意見》提出要營造“兩個環境”,一是要營造良好營商環境。重點是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依法制止和糾正違法規定歧視性價格及購買指定產品、服務等行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嚴格實施缺陷產品召回制度,及時發現、公開曝光并嚴厲處罰質量違法違規行為;規范有序發展電子商務平臺,嚴厲打擊電子商務領域違法違規經營行為等。
{page_break}二是要創造良好的消費環境。“從一定程度上說,消費環境更重要。”馮飛說,當前,不少質次價高的商品甚至假冒偽劣產品不絕于市,嚴重抑制消費和內需擴大,更損害了整體消費環境,降低了消費者對國產產品的信心。《意見》明確提出,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企業合法權益的行為;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防止劣幣驅逐良幣;推動建立健全消費品企業“黑名單”、懲罰性巨額賠償等法律制度;在中小城市、農村市場開展打擊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消費品專項行動。
2018年主要消費品領域與國際標準一致性達95%以上
“標準提升是政府有所作為的另一個方面。”馮飛指出,考慮到國內消費層次的多樣性,我國目前的強制性、推薦性國家標準的總體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但也要看到,有些差距并不是企業制造能力的問題,它們的出口商品完全符合國外高標準。應率先把涉及安全、環保的標準提上去。為此,《意見》提出,引導重點消費品企業參照國際先進標準組織生產;開展與國外中高端消費品對標,推進國內消費品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到2018年,主要消費品領域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達到95%以上。
中國輕工聯合會副會長王世成介紹說,目前,我國輕工行業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為87%,有信心2018年提升至95%以上。中國紡織聯合會副會長高勇說,作為我國出口的重頭,紡織工業與國際標準的一致性很高,目前基本已經完成了對標。
“《意見》中的許多提法,都經過了字斟句酌。”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高延敏舉例說,“采用合理定價、差異發展等策略,整合渠道資源,提高品牌產品性價比”,是在提醒企業,在提高標準、品質和品牌含金量的同時,不能忘記性價比依然是中國制造的核心競爭力,中國企業依然要在物美價廉上做文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