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迎來制鞋業高速發展期,中國勞動力危機是契機
中國向來被視為促進非洲經濟發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世界銀行發布的一份有關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投資與就業的報告中提到,由于中國工資水平的提高,讓很多中國制鞋企業開始尋找其他地方設廠,因此非洲已經迎來了深入發展制鞋業、并占據8500萬潛在就業崗位的時刻。
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崛起,然而非洲大陸卻錯過了這趟制造品出口的列車,非洲只占據這塊巨大蛋糕的1%。
世界銀行在報告中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經歷了被其他大多數地區更漫長和更深程度的市場份額的下滑”。
世界銀行告誡,中國輕工制造業將生產地轉移至非洲,這對非洲大陸“長期滯后”的經濟轉變來說,是一個良好的起始平臺。
一些調查公司在2000多家中國、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越南和贊比亞企業中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亞洲經濟環境逐步改善已經把這種“機遇”還給了非洲。
相比亞洲,非洲的優勢在于原材料資源豐富、工資便宜。但劣勢是基礎設施薄弱,缺少工業園區和物流手段,以利用好其自然資源。此外,企業家和勞動力都缺乏適當的培訓。
世界銀行說,以埃塞俄比亞為例,一些“管理良好的”埃塞俄比亞企業的生產能力與中國和越南企業相差無幾。然而,它們支付給勞動力的工資卻只有中國企業的1/4、越南企業的一半,因此包括稅收和社會成本在內的工資成本“仍舊很低”。
輸入生產力量后的“非洲”制造已經初現其潛力。該文引述世界銀行報告中提到的“皮鞋的例子”,做了充分說明。
中國制鞋企業華堅集團去年9月應埃塞俄比亞政府之邀,前往該國建廠。在不到3個月時間內,便在亞的斯亞貝巴以東建立起了一家制鞋廠。
這家制鞋企業在中國擁有2.5萬名員工,而通過在埃塞俄比亞的積極應對,該企業在2012年1月已經在當地擁有了600名雇員,生產出了面向美國市場的、打著“埃塞俄比亞制造”標簽的皮鞋。
打入美歐市場的不僅是皮鞋。目前埃塞俄比亞的一家鮮花生產企業也已經打開了歐盟市場,該企業解決了5萬人的就業問題。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盡管已經對外開放,但“只有”在中國制造業就業率下滑的情況下,才有可能使該地區的就業機會翻一番。2001年至2012年,該地區共吸引了330億美元外國直接投資,“幾乎是1990年至1999年70億美元的5倍”。
然而,世界銀行負責非洲地區事務的副行長奧比亞杰利。埃澤奎西利強調,單靠自身的增長無法給非洲地區帶來期待已久的轉變。過去40年,非洲地區保持一成不變。過去10年,非洲地區國內生產總值以每年5.2%的速度增長,但這依靠的是原材料出口,并沒能帶來結構性轉變。
另外的問題是,雖然鞋等出口增長,但用于工業發展的投資仍然有限:過去10年非洲地區用于工業發展的投資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僅有15%,而亞洲地區為25%,在非洲80%以上的勞動力的生產效率都很低。
為此,世界銀行敦促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利用好中國企業勞動力成本增加帶來的良好契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